第407章 下國臣(第2/3頁)

“宋先生,大王與城外親迎宋先生一行!”

什麽!

一聽大王於城外親迎,宋時烈立即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他壓根就沒有想到,作為下邦小臣的他來到天朝之後,以淮王的尊貴,居然會親自出城相迎。

別說是宋時烈本人,就是朱明忠自己,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也曾仔細考慮過其中的利弊得失,畢竟,來到這個時代之後,他才知道,盡管大明對朝鮮有再造之恩,但是大明對待朝鮮,可以說是頗為“輕視”朝鮮的朝天使來大明時,不過只是派一個禮部的七品官迎接,根本就不拿對方當回事。

不過你還別說,雖說有明一代,朝廷對朝鮮使臣並不為意,例如《大明會典》所記載高麗末年事多有誣,朝鮮王室宗系有誤,從正德十三年起,朝鮮屢次派人奏請修改,但直到萬歷十二年明朝重修會典時才改正過來。

朝鮮朝天使到達北京,設有門禁系統,管理嚴格,而相比之下,到清朝時,其對朝鮮卻是越發的恩寵。

乾隆更是優待朝鮮國王與使臣,例如親自接見朝鮮使臣,賜宴給諸宗親大臣時特令朝鮮使臣陪同等。

但李朝在對清交往中,事大形式極為虔誠,曾屢次得到清帝嘉獎,然而在文化心態上,始終認為其高於“胡膻遍地”的清朝,常以“小中華”自居。

在他們的觀念中,明朝之於朝鮮,是父母之國,君上之國,有三大恩——太祖高皇帝賜國號朝鮮的“大造”之恩,又有神宗顯皇帝的援朝抗倭的“再造”之恩、再加上崇禎十年時毅宗烈皇帝面對內憂外患之際仍命登萊巡撫率兵援助朝鮮的大恩。

所以,對於朝鮮來說,這中華沒有比大明更正統的中華了,對於大明更是推崇倍至至。

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覺得,自己親迎或許有點太過“恩寵”了,對於朝鮮這樣小國,應該像大明那會一樣,不拿對方當事,他們自然也就是事事事大虔誠了。

可是最終,朱明忠還是選擇了親迎,畢竟,今他迎的不是朝天使,而是宋時烈這個人,因為他的一生都在推動朝鮮上下的思明崇明之心。

在馬車停下的時候,本就因為淮王親迎而有些惶恐不安的宋時烈更是急忙打開車門,在下馬車的時候,看到穿著百官簇擁下身著王服的青年時,就在他與崔鳴一等人欲上前行禮時,便看到那身著王服的青年走了過來。

這位肯定就是淮王了!

就在宋時烈剛想要行禮的時候,卻見朱明忠扶住他人的雙臂說道。

“孤久聞朝鮮右庵先生大名,今日終得見右庵先生,實為平生之樂事!”

之所以會給宋時烈這樣的禮遇,原因非常簡單——他能夠以異邦小民的身份秉持春秋大義,不可以存亡而改節,其尊周思想甚至一直影響朝鮮兩百余年,甚至到20世紀初,在朝鮮仍然有受其影響的“原教旨中華主義”的朝鮮學者,對於這樣的“唯有中華”的“原教旨中華主義”學者,朱明忠自然會給予禮遇。

當然,這種禮遇是有目的性的,他需要這樣的學者,繼續推崇在朝鮮“唯有中華”的觀點,並將其變成“國策”最終讓朝鮮人心甘情願,甚至歡呼雀躍的並入中國,從而成為“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無數個像宋時烈這樣的“士林領袖”去傳遞這樣的思想。

而宋時烈能夠幫他達成這個目的!

“大王如此厚待下邦小臣,讓小臣如何敢當。

可禮焉能廢!”

被雙手扶住的宋時烈,在感動之余,卻又連忙又雙手成拱過頂恭行禮道。

“下邦小臣見過天朝淮王殿下!”

對於宋時烈的“固執”朱明忠只是一笑,在這個時代呆了幾年,他又豈不知道這些人重“禮”“禮不可廢”這是一個基本的儒家觀,即便是清河推崇“實學”於“實學”之中,同樣講究“禮”知禮方才立。

一個小時後,在清河城外的禮賓館內,朱明忠看著面前可以說著一口流利的江淮官話,時時以春秋大義為根本的宋時烈,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了一個詞“精神中國人”不對,不是精神,他是根本就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像這樣的人,非但應該給予禮遇,甚至還應該大加褒獎,畢竟如果全朝鮮都是這樣的人,那距離朝鮮納為中國一行省,恐怕也就不遠了。

“……只要是為攘除戎狄,肅清中原,是為光復先王之舊,我朝鮮必定傾盡全力支持皇朝,只是朝鮮小邦而力貧,恐、恐雖有心,而力不足……”

盡管作為“中國人”自甲申陸沉起,宋時烈就渴望著攘除戎狄的,但是他卻清楚的知道朝鮮的實力,別說是幫助皇明,甚至就連在一旁搖旗呐喊也沒有資格,可是對於身為“中國人”的他,卻對不能為“父母之邦”排憂解難,而倍覺羞愧,以至於那臉膛亦有些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