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秋高氣爽的上京,是上京城最好的季節。天氣清爽,雖微涼,卻沁人心脾。巍峨的皇宮,在一碧如洗的明凈天空下,格外莊嚴肅穆,猶如染上了一層金黃的色彩。

上京北面西面皆有山,背面為燕山,西面為太行山。香山屬於太行山的支阜,因太行山到香山而止,故香山稱為“太行山之首”。

此時香山的紅葉,漫山遍野,從空中俯瞰,姹紫嫣紅,如同哪位國手盡情揮毫潑墨畫下的一副錦繡河山圖。沿香山向西向南,紅葉漸少,山石增多。雖依然還是太行山脈,卻多了蒼勁雄壯之意,猶如一條遺留人間的巨龍。若說香山之處是龍頭,六百裏太行山便是龍身,龍身綿延六百裏,到了靈壽縣境內,陡然一收,山峰又嫵媚多姿起來,就如散開的龍尾。

龍尾散開猶如扇子,扇子中間,有一條蜿蜒的小河穿過,小河就如龍尾之上的鱗片,小河環抱著一處安靜祥和的村莊,正是中山村。

河名滹沱河。

滹沱河自西向東,貫穿靈壽全境,到真定縣境內,長約六十余裏,從真定城的南面繞了一個彎,又曲折向東而去。滹沱河將真定城一分為二,分為城南和城北。有一座拱橋飛躍其上,橋建於大唐年間,雖年久失修,卻依然堅固。

橋名子龍大橋。

正是取自三國名將趙雲趙子龍之名。

此時的上京城南五裏亭,夏祥依依不舍向眾人告別,即將離京到真定縣上任。

城南五裏亭,出上京城南五裏,有一處天然土丘,有好事者在丘上建造了一處木亭,名曰五裏亭。木亭雖簡陋,幾根木柱上卻題滿了離別之人的離別詩。

此時亭中坐有一人,盤膝而坐,披頭散發,腿上橫有一張古琴,他左側有一個古樸典雅的香爐,香爐中香煙裊裊,右側則是一件名貴的白瓷花瓶,花瓶中插了數根柳枝。

他身穿博帶寬袍,腳穿木履,正如癡如醉地撫琴吟唱。琴曲是《陽關曲》,吟唱的正是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土丘下方,有兩輛馬車和十數人圍在一起,在為數人送行。人群之中,是一個白面書生,他年方弱冠,一襲輕薄長衫,身無長物,淡然而立。

正是夏祥。

夏祥身後一男一女,男子長身而立,一臉憨厚笑容。女子抱劍而立,淡漠如霜,面冷如冰。二人正是蕭五和幔陀。

夏祥要去真定上任,蕭五自然要一路追隨,幔陀也要不離左右,夏祥舉雙手歡迎。也是巧了,連若涵也要前去真定有事要辦,便和夏祥同行。

吏部任命下來之後,夏祥又在京中停留數日,將遺留問題一一處置妥當,方啟程赴任。觀心閣未住幾天,就又還給了連若涵,倒是讓他心安不少。不過連若涵卻說觀心閣以後會是夏祥在上京的府邸。

慶王和見王並未對他的任命再多說什麽,不過明顯可以看出見王一臉不滿之色,慶王卻是淡然自若,仿佛夏祥不管是去鴻臚寺、下縣還是真定,都並無不同一樣。

除了說了一句真定縣是龍潭虎穴之外,慶王再無多說一句話,直到告辭而去。

真定怎麽就是龍潭虎穴了?真定離上京不遠,又在中原富庶之地,人口眾多,是僅次於赤、畿的大縣,再者又地處腹地,既無山匪流民之患,又無邊城敵國來襲之憂,著實是一處好去處,哪裏不好了?

夏祥不得其解,又無人可以為他解答,只好悶在心裏。

不過夏祥也清楚,掌管吏部的三王爺斷然不會大發善心為他安排一處可以輕松拿到好評政績的去處,慶王既然說是龍潭虎穴,那麽真定必然大有蹊蹺。

難道是因為真定縣和真定府同在真定城內之故?

大夏建制,共一都四京二十二路二十府,一都自然是上京,上京位於四京之上,故名上京,因又是京城,又名京都。四京自不用說,相當於今天的直轄市。二十二路類似於今日的省,二十府類似於現在的副省級城市。並不是每個路都有府,只有重要的路才有府的建制。有的路會有兩到三府,有的路沒有府,只有州。

州則是和今天的地級市相對應,州下設縣,縣和今天的縣一樣,分大小縣。真定府是河北西路的首府所在,既是府而不是州,真定府作為二十府之一的府,也是國之重地。

實際上嚴格來說,大夏路一級的行政劃分,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行政區域,沒有府尹、知州、知縣一般的最高行政長官,只有監司和帥司。

監司包括,漕司,即轉運司,長官稱轉運使,負責一路的財賦和監察。

憲司,即提點刑獄司,長官稱提點刑獄公事,即提刑官,負責一路刑獄。

倉司,即提舉常平司,長官稱提舉常平公事,負責一路的倉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