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不破不立(第2/2頁)

所以,他們的很多思路,需要從根子上推倒重來。

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華夏才富了沒幾年,之前國內沒見過這樣變態的需求啊。

乙方的想象力,也是在此之前的其他甲方培養出來的,這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

終於,同濟這邊一個看上去30多歲的相對年輕女設計師,奓著膽子舉手:“既然您都這麽說了,我覺得我們可以考慮吧閉環承力結構直接縮小成一個空心圓柱筒子,也不要原來那種口字型的四方承重墻了,反正結構內的空間您已經有思想準備浪費掉,我們把這個筒子盡量做小,也能少浪費點。”

顧鯤聽了,微微點頭,不得不承認,在徹底推倒重來另起爐灶的情況下,有時候年輕人反而比經驗豐富的人反應更快。

當然了,這個年輕也是相對的,你首先基本功還得紮實,也就是說你至少得是一個同濟建築系的博士生、再入行摸爬滾打三五年。

當然你要是清華的建築系博士,甚至MIT、哈佛、蘇黎世理工的建築系博士,那就更好了。(清華建築系大概勉強擠進全球前十,同濟估計勉強前二十。)

可惜,那位年輕女設計師的想法,卻被老派的童院長,非常持重地質疑了:“怎麽可以隨便縮小承重砼本身的尺寸!這個尺寸是要跟地基相配合的,而地基的面積是要跟整體建築的承重、分攤壓強配合的。

在整體樓那麽重的情況下,地基的面積只會比以往所有建築都大。承重筒縮小的話,其與地基的連接部分,就像是一根針紮在一片鐵片上,本身的扭矩風險多大?如果風力大一點,八百米的樓體杠杆扭矩,豈不是直接把地基和承重筒的連接部……”

“誒,童院長,集思廣益嘛,有問題我們就解決問題,新方案風險肯定一大堆,這是一個不破不立的過程,請你稍安勿躁。”

幸好,作為甲方的顧鯤,及時提出了制止,他還順勢在紙上花了幾筆示意:“往年的方案,承重筒圍住的面積,跟地基的面積,確實是比較近似的。不過,承重筒截面明顯遠遠小於地基,也不是不能做。

我這個想法,可能是靈光一閃,你們別介意,就當是提供一種思路。比如說,我們把地基做得也有一些錐度,是慢慢斜著擴張的,用鋼筋鋼板圈住,就像那些七八十米高的風力發電機立柱的地基,這樣最多浪費掉地下幾層的空間,但應該可以把承重筒與地基連接部的扭力分散問題解決掉。”

這套方案,用語言描述外行或許難以看懂。不過到網上搜搜那些風力發電機的地基施工視頻,原理就理解了。抖音上這種各行各業的視頻多得一批。

顧鯤的方案,其實就是把摩天大樓的承重結構,視為一個放大、加固版的風力發電機罷了。

世上還有哪一類建築物受到的風力杠杆扭矩,會比等比例的風力發電機還大?事實上,後世滬江中心大廈和迪拜塔,在內部承重筒和地基的連接結構上,就是用的這類原理的結構。

“把摩天大樓當成一個杆高800米的風力發電機?”童院長聽得迷瞪狗帶,偏偏他的專業素養告訴他,這個思路是很有戲的。

當然,具體還需要非常紛繁復雜的計算和設計,這裏只是一個思想,還遠遠沒法落地。

“交大出人才啊,我們同濟服了。”沉吟半晌之後,童院長慨然長嘆,他還以為顧鯤的這些見解,完全都是交大念海洋工程念出來的。

顧鯤拍拍對方的肩膀:“誒,童院長過謙了,我不過是愚者千慮,偶有一得。正因為我對這個行業原先那些慣例不了解,所以才有天馬行空的想法。真要把技術落地,還是要靠你們這些專業人士,何必妄自菲薄呢。”

童院長沒有再說什麽,只是帶著下屬默默估算了一下。

原先很多需要糾結權衡的指標,包括地基本身的處理,在這種新思路下,似乎都有解了。

而且,蘭方地處北緯3度,跟北緯1點5度的李家坡氣候環境類似,基本上是在赤道無風帶上了。

即使現在還沒有精確評估當地氣象數據,樓梯承重、杠杆扭矩,應該都是沒問題的。地基打深一點,那就是世界第一高樓的優良孕育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