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出來混就是要講信用

確認了總體上的大方向和技術思路之後,蘭方塔的規劃設計進展總算是突破了瓶頸,進入了一段快車道。

經此波折,顧鯤也深刻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甲方光有豪橫是不夠的,馬來石油和灣灣人肯定也豪橫,但他們之所以中計,其中一方面的因素,也是因為甲方缺乏基本的專業素養。

就拿全封閉承重筒結構這事兒來說,甲方要是不主動提“我願意浪費占整體工程好幾成的建築面積”這種姿態,讓乙方想辦法,他們是絕對沒膽量提出來的。

蓋一個樓,錢花下去了,可能蓋出來的面積三分之一都是廢的,哪個乙方能主動這麽異想天開?

顧鯤就非常慷慨,他的姿態,充分讓乙方認清了他鋪張浪費的程度和覆蓋範圍:給他做事,不但可以浪費錢,還可以浪費建築面積、實用效率、時間……

不要限制了想象力的覆蓋面積,為了世界第一,一切皆可浪費。

他還給所有設計師報銷了無限次往返機票、未來兩年在蘭方國內的酒店住宿和其他飲食起居開銷。讓乙方的人想什麽時候現場勘測就什麽時候現場勘測,配套一律確保到位。

技術上的難點肯定還有,但相比於顧鯤顯示出來的決心,那些都是可以用錢搞定的了。

比如一開始,同濟建院最擔心的另一個問題:蘭方的地層過於疏松,基底主要是由千萬年來珊瑚礁的生長、以及砂勞越河帶來的沖積泥沙構成。

這樣的地方起高樓,淺表地基是很難撐住的。沖積泥沙哪怕經過千萬年的壓實,也充其量就是變成頁巖,而頁巖是硬度比較低的巖層,跟花崗巖玄武巖基質完全不能比。

然而,顧鯤只是大筆一揮,批準他們隨便增加挖掘土方作業量和填灌作業量,相關工程量上不封頂,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

對建築比較外行的同學,千萬別以為這些問題是錢解決不了的,其實都能解決。

迪拜塔的選址地質就很好麽?那裏曾經是沙漠,點綴著少量的綠洲,要論地質疏松程度,迪拜沙漠肯定比蘭方沉積島礁更疏松。

後世國內的滬江中心大廈,地處滬江這種江河沖積平原末端,明朝的時候那裏還是海底的淤泥呢,即使是如今,那也是黃浦江邊的爛泥地,還不一樣輕輕松松起六百多米高樓?

滬江中心大廈,靠的就是基樁打到80米深,然後把疏松的沙土淤泥全部挖了,重新澆灌混凝土。明朝的地皮只到海拔負10米,那就挖到海拔負30米的宋朝地層、負50米的唐朝地層、負70漢朝、負80先秦……

只要有錢,上面的統統挖掉,一直挖到上古時期就已經是堅實巖石層的部分為止。

滬江中心大廈,光是地基就用掉兩萬噸鋼材,顧鯤這個規模大得多,他已經做好思想準備打地基打掉5萬噸鋼了,實在不行10萬也成。

地條鋼一噸常年兩千塊錢,當然重要工程肯定不能用地條鋼這種爛貨,連45號都不用,不過建築用地基鋼也不會到五位數一噸,顧鯤先撥3個億人民幣,就當是給地基的樁材專款專用了。

混凝土灌填充,算上施工費泵錢這些,幾百塊一方。把原本的淤泥沙土挖掉,挖掘費一方幾十塊,就算地基底下灌100米深,整個填死,按照地基的占地面積,也用不掉一百萬方的,算下來也就幾個億人民幣。

顧鯤第一期就準備先撥出10個億人民幣,別的啥都不幹,就打地基。未來不夠還能加,哪怕兩億美元就打地基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迪拜塔蓋完總共花了15億美元呢。

在顧鯤看來,這根本不是挑戰,反而是一個炫富的契機。將來可以把施工過程中的種種一往無前氣勢,統統拍下來,然後不經意地傳播出去,讓十幾億華人知道,蘭方搞工程是多麽的不計成本,有多麽土豪。

讓他們知道,在蘭方只有一條原則: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至於工程的開工時間,眼下倒也不急,花個一年多設計,99年底甚至2000年初開工就不錯了。

所以眼下需要掏的錢,也就是一點設計費,對於周轉絲毫沒有影響。

……

兩周之後,現場地質條件的初步勘測、工程量的預估、方案的思路性總體設計,算是有了個輪廓。

具體設計當然會非常復雜,加上修修補補的調整,還要一年才能出得來。設計費也不可能一次性付清,而是要分階段付,甚至樓蓋好了都還要扣押相當比例的質量保證金。

所以這樣算下來,一個億美元的設計費,顧鯤第一期也就給兩千萬,到開工時給到四千萬,竣工驗收後累計給到七千萬,留下最後三千萬質保金要觀察好幾年。

設計承攬單位也不止同濟建院一家,很多配套的細項外包、尤其是濱海地層開挖後,負海拔的地基填充、防海處理,都要交大海院這邊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