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忙碌的十二月(第3/3頁)

主要是第三個目標有兩個維度上的難點,第一是需要小康先達到2000家的目標,這就很玄幻。724、羅森和全家這三家島國強者的遠景目標都聲稱要在天朝開店10000家,但是目前都是兩三千家。這三者在地域上各有側重,有的盤踞魔都,有的遍布珠三角,但是總量上也就是差相仿佛,所以並稱為島國三強。

問題是人家耕耘天朝市場幹了多少年呢?小康要達到2000家的目標需要多久?楚垣夕一張嘴就是兩千家店,可把他給鎮住了。

第二是楚垣夕的融資條件中對他們的供貨能力要求很高,因為小康不是一地的買賣,而是全國。要是像全家集中所有火力攻打魔都那樣,反倒簡單了。

那麽新公司不但要在全國整合供應商,還得有覆蓋全國的管理和物流能力才行。物流上可以圓潤的把小康的物流接進來,但是供應商和管理等等也是相當大的考驗,楊亨都沒法估算自己未來的工作量。

在這之前,所需資金都需要巴人不斷提供,那麽問題就變尖銳了,這個注資是按照什麽估值注入?他們的激勵增長速度趕得上注資速度嗎?這些都沒有在TS裏寫出公式或者固定值,而是視估值而定。

問題是怎麽估值?李教授在台上指桑罵槐噴魯茵的發言,事後他已經知道了,別的不管,其中有一段說的很好。就是toB的企業,估值模型到底怎麽取是一個技術難題,整個投資圈現在對toB的估值都發懵,其中李教授舉出了兩個常見的錯誤。

所以“視估值而定”雖然是創投環節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慣例,但是他自己是心存疑慮的。

更微妙的是心態。魯茵的心態很佛系,但她把所見所聞跟楊亨溝通過之後,楊亨產生了強烈的想法——從一開始就走正常創業的模式多好啊?

當然完全的正常是不可能的,這一點他也知道。想要完全正常,小康這個銷售渠道必須是屬於楊亨的,他自己帶資源才能跟金主爸爸討論何為“正常”。

但是有了徐欣的興趣,這對楊亨是個很大的激勵。徐欣那可是最頂級的投資大佬,而且癡迷於生鮮賽道,松子多多作為生鮮賽道上的胸部玩家,無論模式還是時機都差一點夠不上向徐欣募資的資格,一直引以為憾,現在有了機會,難道不應該爭取一下嘛?

思索片刻,他問:“楚總,我聽魯茵說,徐欣大佬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但是你給擱置了?是有什麽顧慮嗎?”

楚垣夕掄起重錘:“有很大的顧慮,主要是害怕有些人犯糊塗。”

楊亨一凜,心說“有些人”指的是什麽人呢?

實際上楚垣夕既理解他的疑慮,又猜到了他的小心思,於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對他說:“老楊,新公司真正的紅利並不是toB,而是to小康,小康未來爆發多少,新公司的業務就要跟著爆發多少,這才是新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吧,你看魯茵的心態就挺好,先做一點真正有價值的事情,然後再考慮別的。

另外我今天白天跟徐大姐又聊了一下,我想請她派一個CFO到你們這邊搭班,組成一個鐵三角。魯茵,你們倆看看這個形式怎麽樣?”

楊亨不禁茫然,心說這又是什麽意思呢?楚總未免也太高深了!

而魯茵頓時眼珠一亮,情不自禁的低呼:“妙啊!”

白天的時候楚垣夕跟徐欣說的話類似:“徐姐,我覺得是這樣,您那有沒有合適的CFO人選?魯茵和楊亨倆人搭班,正好缺一個CFO。”

徐欣當時仿佛就不困了,聲音提高了一度半:“哎你這回怎麽這麽貼心呢?這個提議相當的符合我的心意。”

楚垣夕這個提議相對繞彎,但是在創投場景中也不算繞,因為在不少case裏創業者是要接受投資者派出CFO的。本案中魯茵楊亨的創業是巴人獨投,小康只是承接方,理論上應該由巴人派出CFO。

而且按照江湖規矩,在這個case中,巴人的股東也有機會搭這趟便車把錢投進去,但其他人想上車就不符合行規了。徐欣並沒有投資過巴人,只投過小康,理論上沒有現成的車票。但楚垣夕既然要她派出CFO,那麽也就意味著同意向她釋放份額。

“哎呀,只是個小項目,您還挺上心的。”楚垣夕打了個哈哈,但實際上他對徐欣或者說對資本的心情還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有一個容易被人遺忘的要點,他自己始終記得,就是小康並未對投資者釋放董事會席位。

這其實是十分特殊的,也十分關鍵。一般像小康這樣A輪融走6億多的融資,投資者要求一個聯席董事會席位天經地義,但楚垣夕靠巴人的威懾力岔乎過去了。

那麽問題來了,現在生鮮公司引入徐欣的投資,還能岔乎過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