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兩極分化

1997年,“不羈夜”問世,在那個被“泰坦尼克號”占據視野的年份裏,這部作品卻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對象,因為這宣告了一位天才的誕生,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隨後五年時間裏,他又相繼推出了“木蘭花”、“狂野之愛”兩部作品,先後斬獲了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年僅三十二歲,就已經成為了一代電影大師。

2003年,“上帝之城”閃亮登場,人們紛紛驚嘆著繼保羅之後,又一位電影天才現世了,但與保羅相比,蘭斯的藝術創作源動力似乎沒有那麽充足,一部“後天”打斷了人們的期待,這部商業電影雖然取得了票房大捷,但卻被專業影評人們詬病不已,認為這是蘭斯墮落的開始。不過隨後,“借刀殺人”和“罪惡之城”相繼登場,人們才恍然大悟:這位天才從來沒有沉淪過,恰恰相反,他始終在商業和藝術的天平之中摸索探究著,他走得甚至比保羅還要更遠更深。

當“罪惡之城”揭開神秘面紗時,人們才不由驚嘆,年僅三十二歲,蘭斯就已經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犯罪三部曲,將現實社會的冷漠和殘酷赤裸裸地搬上了大屏幕,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鞭笞著每個人內心的道德底線。

從美國發動對伊拉克戰爭的自詡正義,到天主教對無辜未成年兒童侵犯的道貌岸然,犯罪三部曲將隱藏在這些事實背後的殘酷真相展示了出來:沒有人是無辜的,就好像羅生門一樣,社會裏的每一個人都背負著責任,如同沉重枷鎖一般,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真實而殘忍,暴力而血腥,細膩而深刻。蘭斯為犯罪三部曲注入了強大的能量,猶如當頭棒喝,技驚四座,余韻深遠。

羅傑·埃伯特作為全美最權威的影評人,柯克·哈尼卡特所在的“電影評論”作為全美最權威的專業雜志,雙雙為蘭斯正名,不僅為“罪惡之城”送上了滿分一百分的評價,而且還將犯罪三部曲的脈絡呈現在了大眾眼前,真正地將蘭斯送上了“大師”的寶座,即使現在還不是,也已經是“預備役”了。

如此局面,絕對是“罪惡之城”上映之前,所有人都沒有能夠預料到的。即使是蘭斯自己,也不敢如此自大。

蘭斯當然希望有人能夠閱讀出犯罪三部曲的核心思想,這不僅僅是他嘔心瀝血的構思藍圖,更是他打破桎梏做出的大膽嘗試,跳出重生光環的一次突破。因為蘭斯深深地知道,他不可能一直遵循著歷史的步伐前進——他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歷史長河的逆流,如果不想被歷史洪流消滅存在的印記,他就必須不斷掙脫束縛、尋求突破。

犯罪三部曲,這是沖破桎梏的一次嘗試,同時也是他對藝術自我定位的一次嘗試。

但客觀來說,“罪惡之城”作為一部邪典電影,影像風格化確實太過搶眼,這就是“正面還是反面”的一部作品,要麽喜歡到狂熱,要麽厭惡到嘔吐,幾乎不可能出現中間值。所以,完全是一場高空鋼絲的大冒險。

萬萬沒想到,羅傑和柯克兩個人居然站了出來,力挺“罪惡之城”,更是對電影的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這對於“罪惡之城”、對於蘭斯來說,都是夢幻般的結果。不過,現實就是現實,這不是小說,更不是電影,主角不可能肆意的大殺四方,也不可能永遠不會死亡,當“罪惡之城”的首批評論火熱出爐時,蘭斯的猜想還是成為了現實。

兩極分化,媒體評論出現了冰火雙重天的極致體驗,贊譽狂潮和批判暴雨雙雙而至,兩個極端化的評論交相輝映,制造出了2005年暑期档到來之際的第一股媒體狂潮,與“芝加哥太陽報”、“電影評論”針鋒相對的媒體同仇敵愾、連成一氣,而其中的領軍人物赫然是西海岸聲名顯赫的“舊金山紀事報”。

“嘩眾取寵!蘭斯洛特不可避免地走向才華枯竭的末路。”

這篇由布萊恩·巴洛撰寫的社論,毫無疑問地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蘭斯,布萊恩在開篇就給出了無比刺眼的“零分”,以如此驚世駭俗的姿態宣告了他對這部電影的態度,而文章之中更是火力全開,幾乎將整部電影作品批評的一無是處。

“蘭斯洛特又一次做到了:成功地讓劇情變得更加蒼白無力、更加不知所雲、更加自說自話。

回顧蘭斯洛特過去的四部作品,似乎延續了這樣的定律,一部作品比一部更加空洞、更加乏力、更加無趣,然後用大量的色彩、光線去完成填空,掩飾那乏味空虛的劇情。

我們曾經以為,‘借刀殺人’已經是深淵了,從‘上帝之城’多線交織的豐富劇情,到‘後天’那薄弱無聊的雙線並進,再到‘借刀殺人’通篇只講述了一個殺手為什麽不殺死一名出租車司機卻導致自己送命的糟糕故事。我們以為,他已經跌落了谷底,但顯然,我們都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