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重重壓力(第5/7頁)

常友連說到這裏,停了下來,目光在朱化民和賈士貞身上來回移動,過了一會兒接著說道,“過去的方法是,要麽市委領導提名,要麽市委組織部提名。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是縣委向市委提名的,這幾種方法都是權力產生的,也是少數人的意志。或者說,只要市委書記、市委組織部長看中的人,無論群眾認為好不好,都可能被選用。事實是我們過去都是這樣做。後來發展到在一定範圍內進行民主推薦。然而推薦的結果是什麽?又起到多少作用?因為那種民主推薦的結果是保密的,只有極少數人知道。這裏面的文章,我不多說,你們也明白,何況那種公推也只是部分幹部選拔的試驗。所以幹部的選拔、任用,還是沿用老辦法。剛才你們兩位所說的公推和考試,都是一大進步,大家的目的很明確,希望我們的幹部人事制度更合理,更加符合民意,這一點不容置疑。只是目前,我們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大家逐步適應新的形勢?”

朱化民身體前傾,揮動著雙手說:“常書記,這些我不否認。但是今後市委常委因此就沒有研究幹部的職能了嗎?有些崗位急需配備幹部,難道都必須經過繁瑣的程序嗎?還有像程秘書這樣在領導身邊工作的同志,文化考試過不了關,就永遠不能得到提拔任用了嗎?”

賈士貞接過話頭,平靜地說:“朱副書記,你剛才說的這些確實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比如以後每調整一個幹部是否都需要考試。我個人認為,在制定公開選拔縣處級領導幹部的有關文件中對此都做了回答。每個崗位按照從高分到低分,取前三名進入下一輪。首先是考察和民主測評,如果前三名中有一個人有問題,比如發現這人經濟上有問題,那這個人就要被取消資格,然後把文化考試分數第四名提到第三名。再比如在民主測評中,絕大部分群眾都不擁護,考察中大部分群眾不推薦某人,這樣的人也要被取消,總之要保證到最後有三名候選人。而通過公開答辯,根據各方面綜合評分重新排出名次,把前三名提交市委常委討論,再把常委討論後的候選人交給市委全體委員無記名投票決定,最後向社會公示。而前三名中,本次只能用一人,那麽另外兩人就進入市委組織部的人才庫。以後用人時,原則上從他們當中選拔。”

賈士貞接著說,“至於市委常委是否還有職責來選拔任用幹部,我認為答案是有。但是要區分情況,比如同等級別的工作調整,比如調整一些非領導職務。市委常委討論幹部的機會仍然很多,常委的權力仍然很大,不通過常委,任何一個縣處領導都不可能產生。只是這中間存在個方法和時機問題。比如目前,我們正在大張旗鼓地公開選拔縣處領導幹部,但是同時用老辦法任免一批縣處級幹部,那群眾會怎麽看待市委常委?我們不能言而無信,不能一邊公開選拔,一邊按照過去的老辦法提拔幹部。”

朱化民說:“那兩個縣區委組織部長怎麽辦?原來的公開選拔方案裏沒有這兩個崗位呀!”

賈士貞看著常書記,等待常書記發話。賈士貞心裏非常清楚,常書記和朱副書記都是為了這兩個縣區委組織部長。市委書記和政工副書記兩人想提拔兩名縣區委組織部長,這實在是區區一件小事。市委組織部長,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執行領導的意圖。

常友連想了想,說:“照士貞的意見,等到這次公選的四十八名縣處級領導幹部結束後,再統一考慮。我當時也覺得有道理,可現在的問題是程文武和張敬原,包括莊同高,他們的考試成績都沒有過關,到時候反而不好辦了!”

朱化民說:“我覺得常書記說得有道理,到時候那麽多候選人都是文化考試前三名,弄兩個成績差的,也讓市委幾十個委員去投票,別人會投他們的票嗎?那真是個天大的笑話!”

“賈部長,說說你的打算吧。”常友連轉過頭,身體前傾,若有所思地問賈士貞。

賈士貞微微一笑,說:“所以我們一定要慎重,不能在這關鍵時刻,不顧影響,僅僅因為個別同志的問題而損害市委的威信。在這次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問題上,一定要取信於民。我一直說等到四十八名縣處級幹部公開選拔後,視情況而定,不能操之過急,就是這個原因。況且市委常委決定提拔兩名縣區委組織部長,這實在不是什麽大事,只是目前時機不對。一個市,那麽多市級機關,那麽多縣區,總能找出比較適合的崗位來安排一兩個副縣級幹部吧!現在大家又何必為這兩個幹部爭論不休呢?”

常友連聽完賈士貞的話,身體向後靠在椅背上,臉上的烏雲漸漸退去。他作為市委書記,覺得這位年輕的組織部長說的話句句在理,處處在維護市委的聲譽,維護黨的形象,他沒有任何理由再固執己見。於是開口說:“賈部長來了之後,我們市委常委三個管幹部的領導第一次坐下來商量工作,我覺得非常必要,也非常成功。我作為市委書記,一定支持組織部的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剛才士貞同志的幾點意見,我認為可行。至於程文武他們的安排問題,我們也應該改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