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微言闡廣義 大音希有聲(第3/4頁)

用語言勉強來解釋一下,這種智慧的含義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聰明”,也不是科學家所理解的“智能”,而是接近哲學角度的“意識存在”。這種意識存在不是植物的應激反應,也不是動物的條件反射,具體是什麽呢?風君子讓七葉回答。他的神念中還包含了一個反問的信號。他明確肯定了果果是“生”,又肯定了果果也是“靈”,有別於未成精的草木。他用一個實例來描述“靈”從無到有過程,然後讓七葉去解釋。

又過了一柱香的時間,七葉擡頭答道:“知我,可行逆天者為靈。”

七葉這句話答的很妙,連我都不得不佩服。看來他這個人不怎麽的,但天資和悟性都是一流的,這種問題我以前根本沒有思考過,恐怕也不能這麽準確地答上來。七葉離開終南獨自悟道,境界超過了終南派的九轉金丹直指道法。後來和塵傳給他正一門三十六洞天的心法與口訣,但他畢竟沒有真正的師父去正式指點,能夠達到今日境界都是依靠自己的證悟。他的發出神念是這樣的——

接著風君子給“生”下的定義,“生”從旁觀者角度能區別主體和客體。但做為“靈”,不需要旁觀者去區分。它有自我存在的意識,能夠自覺地區分自己這個主體以及周圍環境的客體。這就是“知我”。

至於“可行逆天者”就非常深奧了,我表達不了,只能借題發揮一下。物理學或者說熱力學中有一種“熵增”現象,說的是天地間所有的事物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的,比如抓一把火柴扔出去,落地的時候亂七八糟,只有一根根揀起來擺好它才會整齊。但是擺火柴這個過程所消耗的能量會增加更多的“熵”,所以從整體上熵的度量是一直在增加的。

但對於智慧的定義並不追究天地間整體無序度的增加,就尋找局部的有序出現。自然界無意識的規律是從有序走向無序,但“靈”的出現從局部改變了這個過程。比如石灰石不會自動變成水泥再砌成高樓大廈。如果它出現了這種變化,一定是有智慧的活動在改變。當代的科學家特別是天文學家在尋找外星智慧生物的時候,實際上尋找的就是有序的信息排列。它可能是某一種電波、也可能是某些線條圖案,總之那是自然界自身不可能自動出現的,只能是智慧生物活動留下的信息。

這就是七葉所說的“可行逆天者”。然而七葉是這個意思嗎?準確的理解只能意會。

七葉最後一道神念給出了他對“道”的相關思考:要修行必須逆天,最終的目的就是逆流而上與天合一。破碎一切束縛,達到存在自由的狀態。這就是超越,這就是解脫,這就是飛升成仙。他還隱約表達了另一個意思:人在世間,求大道者要掙脫一切束縛,達到本心所在的自由。但是他沒有回答風君子關於果果的那個問題。

所有人都在思考,連風君子的眼神也若有所問若有所悟,更有不少人連連點頭,露出了佩服的神色。接下來又輪到七葉提問了,七葉第二次開口問道:“何為物?”

他們之間的討論越來越接近於哲學問題的思考了,但是修行人之間的論道與西方蘇格拉底式的辯論不同,只是直指本源的一問一答,其它的含義都用意會交流,緊緊圍繞著對“道”的理解。七葉的神念勉強可以這樣描述——

從道的角度,剛才兩問討論的是生命與意識,那麽還有一個對應的問題就是物質與存在。修道者需要尋找存在的意義與突破存在的方式,那麽就要理解什麽才是存在?天地間所有,都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包括你和我。而“靈”的出現,只是為了讓主體更好的存在。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就是修行境界的差別。

“靈”所包含的命題就是要讓主體更好的存在下去,那麽相對於主體來說一切客體都是“物”。既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逆天修行追求與天合一,萬物對“我”也沒有差別,就是讓“我”更好的存在。七葉表面上是在發問,實際上是在自問自答,神念中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七葉在最後的神念中提到了果果。果果是“生”之也罷,是“靈”也好,她還是仙人不留果,在他的眼中是一樣的。如果說有因為她起了矛盾沖突,那也是在他與果果兩個主體之間產生了矛盾,也是他與風君子兩個強大的主體之間產生的矛盾,或者說是所有主體之間矛盾的綜合。俗人吃肉,和尚不吃肉但是吃飯,一樣都是物用。果果有這種物用,才會遭到客體的傷害。

修行人論道,論的是自然本源的法則。之所以傷害果果有錯,並非是果果本身不能用,而是相互制約的不能用。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不傷害比傷害更有用,就不要去傷害。人世間的法律與修行界的規則一樣,都是利益與物用相互權衡的結果。七葉說到這裏,終於點到了他最初的打算,就是在三山大會上提議重修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