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患難情深(第6/20頁)

鄭芫漸漸進入一種半意識狀態,那一送一收的內力交流進行了十三個周天,隨著地尊一聲長嘯而止。鄭芫睜開雙眼,祠堂內已經大放光明,竟是翌日中午時分了。只見地尊盤膝坐在對面,雙眼仍然緊閉,面上似笑非笑,黝黑枯瘦的臉上洋溢著一種溫潤的光澤,鄭芫記憶中帶些乖戾之氣的地尊,竟似變了一個人。

地尊緩緩睜開雙眼,對鄭芫道:“你這娃兒好深厚的羅漢堂內功,竟然助老夫一口氣連走過十三脈,足證明我達摩老祖的《洗髓經》神功已然練成了。”鄭芫道:“練成了又怎的?”地尊自顧自地繼續道:“從此我瑜伽神功中自有少林絕學,少林神功在我身上自有太極絕學。我在達摩面壁洞中苦修幾年,終於領悟了達摩祖師創少林武學的真意。《洗髓經》洗的乃是天下各宗武學之間的隔閡和阻絕,原來最高的武學之道竟不在於強求登峰造……造什麽,反而在於兼容並……並什麽……”

鄭芫接口,替他講完這篇大道理:“不在強求登峰造極,反而在於兼容並蓄。”

地尊點頭道:“謝謝你,你漢文比我好。我湊巧走上這條路,竟比天尊先一步達到最高境界,哈哈!天尊每每嘲笑於我,他必然還在那裏每天憂心如何沖破瑜伽神功最後那一點點瓶頸。說起來,我該感謝完顏道士和傅翔這一老一小,要不是當年武當爭盟主的一戰,若我沒見識到完顏不敗後發先至的極致境界,也沒看到傅翔《洗髓經》神功兼容並……並蓄的精妙,我怎麽會去少林尋《洗髓經》?”

鄭芫點頭道:“你們天竺的規矩是見著啥好,便去據為己有,於是你便去少林寺偷……”地尊道:“笑話,我上嵩山去,湊巧摸到了達摩當年面壁練功的秘洞,洞裏石壁上是古梵文刻的武學至寶,《洗髓經》當然也在內。哈,這是達摩祖師特為後代有緣的天竺弟子留下的,我地尊有緣直接得自達摩之手,又和少林寺有什麽幹系?”鄭芫為之語塞,暗忖:“難怪這些日子以來,少林寺從未發過傳書說地尊到過少林,原來他得了達摩親書的寶典,何需再上少林?這真是千古難求的造化。”

她心中雖覺如此造化被這個又高又醜的怪人得了去,很是不以為然,口頭卻不得不贊嘆道:“這等造化竟被你得去,也不知老天張眼了沒有。咱們中土有句成語……”地尊也嘆道:“唉,又是成語,你們為何每件事都要有一句成語,你知道咱們要學會有多難麽?你說吧,什麽成語?”鄭芫道:“參天地之化育,唯有德者居之。地尊,你聽過這句話麽?”地尊搖頭,過了一會又點了點頭。鄭芫道:“你又搖頭又點頭,到底有沒有聽過這句話?”

地尊道:“原本沒有聽過,但自從我在達摩面壁的密洞中,領悟了《洗髓經》洗除各宗武學間隔閡的精義,便覺《洗髓經》和各種少林神功同出一源,相融應無疑難。唯有羅漢堂的內功有許多獨特之處,不易融會貫通,因為在篇尾處,達摩祖師刻道:‘如能修成兼容並蓄、百無扞格的境界,便能與上乘的羅漢堂內功相生相容。’修完《洗髓經》,我自覺整個人都變了,忽然覺得在天竺、入中土的種種往事不值一哂,從此終日心中充滿善意,甘願苦人之所苦,助人之所不能。我自覺這改變太大,常常夢中驚醒,思前想後,把《洗髓經》練上三遍,心情才能平復……”

聽了這番話,鄭芫又是驚詫又是感動,同時自己也有所領悟,便道:“咱們中土這句話是說,唯有德者才能參天地之造化,佛家的因緣卻是凡能參悟天地化育之道的人,必然會是一個有德之士。是以你自獲奇緣參悟了這無上武學,便成了善心之士,慈悲之懷油然而生,佛的旨意比咱們的成語更上一層樓哩。”

地尊聽了這話,認真想了一會,問道:“然則我若秉性冥頑不靈,佛便不會賜我奇緣得道?”

鄭芫自幼便在靈谷寺長大,潔庵、天慈、慧明謙……諸位法師都是佛學高深的有道高僧,她耳濡目染之下,對佛經中的道理精義頗有領會;更兼聰明過人,悟性奇佳,佛學佛經讀得雖不多,談頓悟、創思,許多終生浸淫佛學的老和尚卻是望塵莫及,不然她怎能在道衍論經時,以十四歲稚齡難倒口若懸河的道衍法師?這時她一番領悟,便用極淺白的話回應地尊,卻正好切中地尊此時心中的結:“地尊呀,你若本性中沒有善念,以你對武學的資質秉賦及造詣,豈不就是第二個天尊?你想佛會選擇天尊去解破這武學最高的奧秘麽?難道佛爺真不開眼麽?”

鄭芫這話說出口,地尊入耳卻如深谷巨鐘鳴起。他這一生和天尊一起修身練武,一步步攀向高峰的點點滴滴全部飄過眼前,過去即使對天尊要做的事不以為然,依舊聽從天尊,這些事情一時之間清清楚楚地浮現腦中,幾十年來,總是天尊說了算,這一刹那間,他忽然覺得天尊的作為已經誤入歧途。他想著想著,忽然冒出一句:“佛爺開眼,開的是我的凡眼。如今我的眼看天尊,他已深入死巷,難以自拔;我的眼看武學,從來便無真正的至高絕頂;我看自己,地尊也不再是地尊,便是天竺一個秉佛心行善事的行腳菩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