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雲錦袈裟(第4/20頁)

建文雙眉輕蹙,目光投向齊泰。齊泰道:“啟稟皇上,前方來報,徐都督率京師之軍在齊眉山一戰破敵,燕軍敗後士氣為之一奪,朱棣手下諸將皆不願再戰,大軍已經北返,江蘇之危頓解,是以有敦促徐輝祖返京師之議。”建文緊接著問齊泰:“對此消息,卿意如何?”齊泰道:“燕軍能夠長驅直下,實因我大軍全在山東、河北一帶據守,江蘇雖有城池之固,卻無野戰之師,是以燕軍南下如此迅速。非燕軍之不可敵,實肇因於未遭抵抗之故也。”

齊泰擡頭見建文點首,便繼續道:“齊眉山徐督之勝,又有地理上的重大因素。燕軍以北人為主,其先鋒部隊常以蒙古朵顏三衛騎兵為進攻的矛頭,此時進入江北洪澤水系地區,渠道縱橫,濕地密布,黃、淮、江、湖齊聚於此,騎兵便陷入無用武之境。徐督部隊前三個月的野戰訓練,確實收效,敵人千裏南奔之疲兵,對我精銳待勞之雄師,勝敗可逆知矣。”

建文聽了這一番話,連連點頭。方孝孺心中暗忖:“齊泰口頭談兵向來頭頭是道,任何戰仗只要是事後談起來,便沒有人能說得過他;但卻從來沒見過他料敵機先,事前有什麽策略?唉,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時,冷笑對孫權說:‘江東俊彥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此之謂歟。”他又想到另一個和齊泰輪流幹兵部尚書的茹瑺,不禁暗自搖頭,忖道:“齊泰就算無真才實學,也還是個忠義之人。這茹瑺麽,連人品都成問題呢。皇上把兵部交給這兩人輪流幹,有功的鐵鉉只做了幾個月的尚書便免去兼職,這場大戰要打贏,難了。”

黃子澄的想法和方孝孺又不同,他暗中想:“照你齊泰的說法,朱棣一路打下來勢如破竹原來是未遇抵抗,輝祖打了勝仗乃是靠地形地利,如此不但有充分理由調輝祖回朝,還把輝祖的功勞打個七折八扣。齊泰你也忒深沉了吧,我且說兩句公道話……”

他喝了一口剛沏好的西湖龍井,朗聲道:“啟稟皇上,臣見那些呈請下令調回徐都督的奏章,十之八九是因燕軍已敗,引兵北歸,而京師空虛且無良將,是以必須急召徐都督歸來。依臣觀之,燕軍既已北返,徐都督應與盛庸、平安聯手,乘勝夾擊燕軍腹背,一鼓作氣將之打回燕京。此地尚有徐增壽等良將率精兵十萬鎮守,何懼之有?”

方孝孺暗道:“黃子澄這話厲害,一句話就點出齊泰和朝中奏章的矛盾:既雲燕軍已北遁,我軍主將何以不乘勝追擊,反而要回京?除非兵部的消息有問題,否則齊泰他們在怕什麽?”想到這裏,便開口道:“臣以為徐增壽及諸軍都督、守備衛、錦衣衛等不缺良將及武功高強之能人,京師的守備防務實毋須多慮,倒是徐輝祖好不容易打了勝仗,實應留他在前線領兵追殺敵軍,擴大勝果。”

不料建文一聽到徐增壽的名字,臉色為之一沉,方孝孺見狀便不再發言。過了一會,議事廳中氣氛沉悶到頂點,方孝孺憋不住了,便再道:“臣聞中山王徐公生有四子,次子早亡,其余三子皆從軍為將,長子輝祖及四子增壽最為出類拔萃。在行軍作戰、兵法謀略上,輝祖頗有中山王之遺風;而弓馬武藝、勇猛善戰則推增壽為首。以臣管見,京師但有徐增壽在,他與其他軍府首領合力齊心,必不……”

方孝孺話尚未說完,建文忽然止住他,十分決斷地拍板定案道:“不必多說了,兵部備我詔令,命徐輝祖接到詔書立即返京。”說完便起身離席,諸臣連忙站起行禮,建文已由太監扶持著走出議事廳了。

方孝孺為之愕然,同時也似乎感覺出一些不對勁,不禁喃喃自語:“好像一提徐增壽,皇上便怎麽了?”其他兩人也都有些發懵,齊泰雖然達到了召徐輝祖回京的目的,但卻不理解何以建文一聽到徐增壽,便下旨要召回徐輝祖。

黃子澄等建文離開以後,便直接問齊泰:“齊兄,為何輝祖必須回朝?真實的原因是什麽?”齊泰微笑道:“子澄兄你想想看,朱棣何以要繞過山東直下江蘇,那是有奸細通報朱棣京師防備空虛,朱棣才打算繞過所有的大城,直奔京師,讓盛庸、平安反而在後面追趕。這京師兵力空虛且無良將確是事實,皇上召回輝祖實為上策啊!”他說著站起身來,拱手道:“小弟先回部去,明日一早要發出詔令。”

黃子澄、方孝孺送他走了,不約而同又坐了下來,都有再談一下的意思。黃子澄道:“方才齊泰說的不是真心話。”方孝孺道:“何以見得?”黃子澄道:“燕軍雖敗在輝祖手下,但朱棣恐怕不會放棄南攻。因為他若北返,將面臨盛庸、鐵鉉在北,平安、何福、徐輝祖在南的夾擊,燕軍就真要全軍覆滅了。我擔心兵部的情報大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