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建文登基(第5/17頁)

金寄容就坐後,齊泰清了清喉嚨道:“方才太醫院的報告,皇上龍體已到油盡燈枯之時,隨時便將龍禦賓天。皇太孫純孝世上少有,不分晝夜侍奉湯藥,並無任何心思安排繼位的大事,而這裏面除了確保順利登基外,還有大行皇帝的後事,詔告天下的文書,各項大典的儀式禮節,京師及邊疆的安全,各藩王領屬的安定……凡此總總,都需要事先有通盤及細節的規劃,一件也錯不得。這些工作有些是兵部的職責,有些須得各部共同用心處理,而統合各方的總計畫,小弟已奉皇上之命,要請翰林院方先生來主持。總之,此時皇太孫既無暇亦無心管,這些責任咱們做臣子的便該主動挑起來。”他一說完,便示意坐在桌案右邊頭一個座位的方孝孺發言。

方孝孺謙虛地說了一段開場白便轉入主題,他先請在座諸人就自己所管之事做了一些報告,然後道:“諸兄所言皆甚是,綜合眾議,咱們需要有一核心小組,從今日起,每日聚此商議當日大事及應變舉措,此事至關緊要。愚弟以為,小組應以兩人為首,一文一武,諸位有何高見?”

齊泰見大家都不說話,心知在座諸公各自都有深謀打算,不願在此關頭多言,便發言道:“諸公客氣,便由小弟做一建議,此小組之首,文則孝孺兄,武則魏國公,各位覺得如何?”

方孝孺隔桌望了望坐在徐輝祖上首的黃子澄,只見黃子澄面無表情,一言不發,便朗聲道:“齊兄的建議,武的由魏國公徐督主持自無異議,至於文的,小弟覺得非黃學士子澄莫屬。”

那黃子澄是洪武十八年會試的魁首“會元”,殿試時也點了“探花”,而方孝孺雖然文名滿天下,卻不是科舉出身,他的恩師宋濂及其他當朝鴻儒一再向朝廷薦才,才受到朱元璋的重視。黃子澄久入中樞,洪武三十年的春闈,主試官大學士劉三吾出了“試場弊案”遭罷黜,差點兒丟了腦袋,其翰林學士的缺便由黃子澄擔任,加以他多年來在東宮講學侍讀,與皇太孫關系密切,十分交好。這段時間朱元璋忽然將方孝孺從蜀王朱樁那裏調來京城,一到京城就受到極大的重視,頗令黃子澄這位當年會元之才的探花郎有些吃味兒,他正在心中暗忖:“等皇太孫就大位了,咱們看看誰聽誰的。”卻不料方孝孺的發言忽然指向自己,便謙辭道:“不可,不可,還是孝孺先生來主持的好。”

方孝孺雖未正式為官,但也是出自官宦世家,對這種大臣之間的微妙關系了然於胸,於是他堅持道:“子澄兄不要謙辭了,策劃分工的事小弟自會盡力而為,但主持這極重要的工作小組,可要引領各部,絲毫差錯也出不得,須得有子澄兄這等資望之士方可勝任。”

鄭洽年資最嫩,全因皇太孫及主錄僧溥洽欣賞,才得以在這等場合敬陪末座。他到底年輕,見大事在即,便一個小組主持人的位置竟然難以產生,不禁有些不耐起來,便對大家拱手為禮道:“小弟人微言輕,但覺事情迫在眉睫,諸賢不宜過謙。子澄學士,就由您來主持吧。”他心中其實屬意方孝孺,但見方一再堅辭,已知在目前情形下退居幕後反而有利,便不顧自己敬列末座的身分,勇於進言。

黃子澄瞄了身旁的徐輝祖一眼,徐輝祖微微點了點頭,黃子澄也就拱手道:“既然方兄、鄭老弟皆如此說,子澄不敢再推辭重責大任,便與魏國公一同主持吧。”

方孝孺暗中松了一口氣,他揮了揮手,一名伺候在旁的幕僚就將準備好的一疊折子拿出來,按照折子首頁上的姓名,分發給在座每一個人。方孝儒道:“因齊泰兄傳命,小弟先做了準備工作,已將從今日起到皇上賓天後的全部重要大事,做了些整理及分工,略供各位參考,如有不當或遺漏,現在就可以提出商議。子澄兄、魏國公,請兩位主持。”

眾人把手中折子看完,無不對方孝孺的才幹感到贊佩,他不僅把所有大家能想到的工作巨細靡遺地列出,且將執行每項工作的關鍵時、地、人做了剖析,項目之間的相互關連與支援也設想周到,連黃子澄也不得不贊道:“孝孺這番擘劃確有大將之風,諸公可有其他意見,請盡量提出。”

眾人一片贊佩之聲,並無進一步的意見。鄭洽暗自忖道:“今日可長了一智,試想方孝孺如果自己來主持其事,他拿出來的分工計畫就算再好,也不會像此刻這樣眾口稱善,我瞧那黃子澄立即就要挑毛病,雞蛋裏還挑得出骨頭哩。孝孺這人還真聰明。”

就在這時,一名帶刀侍衛疾步進廳,單膝點地,喘聲報道:“皇上詔黃學士、齊侍郎、方孝孺即刻進宮。”

徐輝祖一躍而起,道:“事已急,各位就照計畫辦事吧。”便出了議事廳,從兵部側門疾奔向千步廊對面的中軍都督府。金寄容也拔腳就走,他並未走回錦衣衛衙門,反而疾步直接由千步廊穿過承天門,向皇宮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