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海上屠鯨

暹羅女王萬麗妹重新表示了對聖光寺的擁護和服從,大家也開始了新的秩序,那是一個令每個人都滿意的秩序。

聖光寺對國政的確是采取放任的態度,絕不像李至善事事幹涉,相反的,聖光寺還盡到了輔導協助的責任。

國君的政令有所疏漏或不及之處,聖光寺會派遣高僧為代表,婉轉地向國君陳說解釋,提出修正,臣屬如果對國君有抗頑不服的企圖時,聖光寺也會加以疏導。

聖光寺是講道理的,處事的態度也是公平的,立場總是以全民的福祉為主,所以他們所執持的道理,有時雖兔不了對某一兩個人有損失,卻也使人無以為駁,當然,光憑道理還不足以壓服人的。

聖光寺另有一股使人信服的實力,他們的護衛就是那股力量的主流。

這股人是梅玉邀來的江湖好手,為數不過百來人,卻真正地盡到了監督的責任,他們平時散布在各處民間,搜集有司官吏們的施政情形。

小有不法者,他們通過聖光寺,直接提出警告,飭令改過,若是再估惡不悛,聖光寺則搜集證據遞交朝廷,依法予以懲戒。

這情形與李至善的控制略有相似,只不過李至善是以利害為前提,聖光寺則是以法理為尊。

情勢是穩定下來了,但是聖光寺仍然有著隱憂,那就是李至善不見蹤影,他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在西南夷的控制被奪,也不會甘心的,但是他能躲到哪裏去呢?

還有,建文帝在聖光寺中為聖僧的消息,畢竟是很難瞞過人的,中原的大明朝廷是否就不聞不問呢?永樂帝已登基,而且把都城遷到燕京,改稱北京,意在有別於金陵的南京,大事整修宮殿,作萬年江山的打算了,但他對這個流亡的侄兒是否就能放心了呢?

建文帝很關心這件事,梅玉也很關心這件事,他對建文帝的保護仍然很周密,時時在提防大內的刺客。

好在京中有著一位極為有力的內應靠山——三寶太監鄭和,他的侄子鄭文龍執掌錦衣衛正指揮使,控制著一半以上的密探大權,消息自然十分靈通。

梅玉他們找不到李至善,大內密探卻有本事找到了他的蹤跡,這老兒十分狡猾,他早已在海外覓妥了另一處的勢力範圍,秘密設置了不少人手,用他一貫的手法,控制了海外的一些島國。

在暹羅更向西南有爪哇、蘇門答臘及馬六甲等諸島國,更行西南則為天竺,古時有高僧法顯,就是由海上經由這些島國,遠赴西天取經而回。

他的事跡不如唐三藏之眾為人知,主要的原因有三,其一是他取回的經籍俱為梵本,而他本人又未加翻譯,未能流傳,其二是他是私人行動,未若唐三藏為唐太宗禦派,第三個原因最重

要,就是三藏之行,因有吳承恩撰西遊記小說,使之廣傳民間,流傳天下之故。

李至善聽說蘇門答臘有一個叫高港的地方,當地的大酋長叫陳祖義,是李至善的外甥,曾以全力支持他在當地的發展,已經成為各部落間最有力量的一部了。

最近聽說他在那聯合諸部,加強了戒備,而且大量地建造戰舟,有幾個不跟他們合作的酋長,都已先後被他吞並更換掉了,聲勢洶洶。

這些島國因為遠處海外,從來也沒有臣屬於哪一個大國過,而且島上多半為野人生番,大部分都是些海客漂流而去,在那兒教化生番,組織成國,所以人種各異,最多的還是漢人和天竺人,其中尤以漢人的勢力最大。

李至善把勢力伸到這兒來,又儼然成為一代霸主了,他大概不能忘記被驅出西南夷的仇恨,亟思報復,所以才練兵造船,大概準備發動攻勢了。

這個消息是很令人震驚的。

爪哇及蘇門答臘、馬六甲、婆羅洲等群島,為數不下千余,每個島大小雖不等,但大者並不小於暹羅、緬甸等國人口,加起來幾近百萬之眾。

這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不過暹羅和緬甸深感恐懼,連安南也大感不安。

他們都不約而同向聖光寺求援問計,聖光寺接獲消息也深感困擾。

李至善的蘇門答臘遠隔大洋,必須靠舟舷為渡,他那兒的人員雖多,但是舟只有限,不可能來得太多,這邊以逸待勞,先聚重兵以擊之,倒是不可怕。

但惟一傷腦筋的是攻擊來自海上,無法臆測方向,也不知道對方登陸的地點。

中南半島三面是海,海岸線很長,地勢又是山巒起伏,叢林密生,交通不便,大軍調動很困難,不若對方在海上靈活,大軍集中在一地,他們可以避重就輕,到乙地登峰攻擊,勢將防不勝防。

這下子連梅玉也沒轍兒了,他只有消極地派出一些漁船在海上遠眺,發現有大批的船只時,立即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