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昭君是漢明帝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遺嫁匈奴而和番的,李益借此道出了他自己的成就,東莫爾汗娶了吐番公主以自壯,想把兩邦勢力連成一起,但李益敢殺了他,再以吉斯請婚於吐番的幼公主而底定西胡。一樣是和親的手段,他卻能以胡安胡,以胡制胡,不損天朗上國之威,而收更大的效果。

昭君若生於今日,就不必啼哭抱琵琶而遠遣異邦了。青冢置沙,王嬙若地下有知,應悲李益不生於漢時,沒有李益這樣一個才人來挽救她的命運。

但是李益卻沒有想到這兩句詩會給他帶來的後果,否則他一定會收斂得多的。

除了那一首長歌外,他還作了些小詩,如:邊思:“腰懸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

從軍北征:“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袒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這些小詩中的邊思,也是自頌他的成就的,原來他是寫的隴西李家子,後來覺得不妥,那似乎太明顯了,才改為關西將家子,因為後一句已經足夠表達了──只將詩思入涼州,他早些時是以詩名聞長安的,現在他卻以赫赫的勛業入了涼州。

躊躇滿志地回到了長安,關於築城淩河是事,已經不重要了。他完全讓方子逸去替他做了。

而且由於他在涼洲的表現,也使得那些事變得很方便,很好做,何況錢的問題又容易解決,他把部裏撥下的公帑實報實銷,那已經可以做得很好了,但是他刻意求工,以自己的影響力,設法另籌了財源,把事情辦得更好。

因此施工的地方,百姓們對這位上差無不感激涕零,來時遮道跪迎,去時湧涕相送。

撲撲風塵地回到長安,那的確是很了不起的,歇在鹹陽行館時,盧方,王閣老,高暉都親自來相迎。李益一一接見後,才跟高暉展開了密談,解釋了誤會,同時也對高暉作了一番建議。

高暉一直很沉默地聽了後,才很誠懇地道:“君虞!我很慚愧,在你臨行前,沒有告訴你詳情,而且到了涼州,也沒有給你及時適切的支持,整個的大局是你一力自己辦下來的,奶的事業之隆,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李益笑道:“尚書公過譽了……”

高暉一嘆道:“君虞!你後來所做的一切都無話說,可是你卻做了一件最笨的事,奶不該殺了史仲義。”

李益一怔道:“尚書公,在當時的情形下,我不得不然,我不殺他,他就要殺我了。”

高暉嘆了口氣:“君虞!事誠如此,但也是被你逼出來的,我不知道奶是用什麽方法偵悉了他跟東莫爾汗連絡的計劃,那應該是個絕高的機密,絕不可能是由你打聽出來,君虞!

你必須要對我說實話,才能救得了你。”

李益不禁一怔道:“尚書公,這是從何說起?”

高暉道:“突厥為我外藩,屢次不貢,都要花了很多心血才能把他們平服,後來才想了個辦法,就是在他們內部培養不安,使他們無法團結一致,這個辦法很簡單,就是在他們中間,培養兩個實力相去不遠的勢力,以收制衡之效,西莫爾太強了,朝廷才設法培植起東莫爾。”

“這麽說來,史仲義連結東莫爾是出於朝廷的指示了?”

“那倒不是,這只是史仲義的臨時起意,但朝廷有過指示。要史仲義交好東莫爾卻是有的。惟其如此,所以史仲義才能在即刻之間,說服了東莫爾汗,否則像這麽重大的事,必定要經過詳細的考慮研討,豈能倉促立決的?”

他頓了一頓才道:“在另一方面,朝廷則又示意另外兩處的邊帥,交讙西莫爾以為對制。”

“這倒也是個辦法。”

“西陲多年來幸得無事,就是天寶年間安史亂起,胡人響應者頗眾,唯獨突厥無所行動,也賴此策之成功。”

“這與我誅殺史仲義有何關系呢?”

“當然有關系,因為史仲義與那兩處的節帥互有默契,任何行動都在突厥的境內行之,而且還要相互知會,不侵犯到對方的主權。”

“那就不對了,史仲義如若與東莫爾汗聯手行動成功。不但要並吞了西莫爾,而且也獨攬霸權,甚至於還要進一步利用東莫爾汗也先的合作,迫使那兩地低頭,歸其節制,也先如果一統突厥,是有這份力量的,而史仲義也不是個安分的人。他很可能也會這麽做的。”

“不會吧,胡人入侵邊境,就會構成了兩國之戰端。”

“如果史仲義向朝廷保證,他能控制東莫爾,目的只在迫使那兩地安份守己,服從朝廷,叫朝廷相應不理,朝廷一定會聽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