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借兵(第3/7頁)



  即使明珠郡主安然歸來,也依然無法沖淡將軍府內的緊張氣氛,眾人在內堂見到武延彪時,只見他身著戎裝,腰懸佩劍,竟是一副出征前的打扮。見明珠母女安然無恙,他草草安慰幾句,便讓他們回房歇息,然後轉向雲襄:“多謝公子救回郡主,我會稟明王爺,並為公子請功。”

  雲襄擺擺手,開門見山地問:“武帥,我見城內大軍調動頻繁,不知有何行動?”

  武延彪略一遲疑,還是坦然答道:“瓦剌十萬大軍從張家口以西三十裏突破長城防線,兵逼北京。鎮西軍將連夜馳援北京!”

  雲襄面色大變:“這是怎麽回事?”

  武延彪沉聲道:“就在明珠遇劫的第二天,瓦剌遊騎出現在大同前方的豐鎮,並向豐鎮守軍下了戰書,就在咱們嚴陣以待,準備迎敵的時候,瓦剌大軍卻聲東擊西,肄業間從張家口以西三十裏突破長城防線。那是鎮西軍與京師守軍駐防的交界,是整個長城防線最薄弱的環節,瓦剌人能準確的抓住這個點,我方一定有內奸!”

  雲襄嘴角泛起一絲苦笑:雖然內奸已死,但他留下的計謀卻禍害不淺。雲襄突然想起南宮放臨死前留下的只言片語,心中一動,忙問:“地圖在哪裏?”

  武延彪指指案上的地圖:“公子請看!”雲襄湊過去一看,心中雪亮——瓦剌人要伏擊鎮西軍!

  他對武延彪道:“武帥,鎮西軍不要妄動!”

  “為什麽?”武延彪皺眉問。

  雲襄指向地圖:“如果瓦剌人以一支佯兵騷擾北京,卻將精銳主力埋伏在大同到北京的必經之路,以逸待勞伏擊鎮西軍,請問武帥如何應對?”武延彪臉色微變,啞然無語。

  雲襄又道:“鎮西軍若離開城高堵厚的大同府,與瓦剌角逐與曠野之上上,以瓦拉鐵騎的神速和戰鬥力,絕非鎮西軍可比。這是以己之短、迎敵之長,加上鎮西軍連夜趕路,人困馬乏,一旦遇伏,必敗無疑!

  武延彪微微頷首:“公子所言不無道理,但倘若瓦剌人真的攻打北京城,本帥若坐視不救,豈不成為千古罪人?”

  “武帥多慮了!”雲襄指著地圖道,“北京有京師三大營共三十萬人馬,加上北京城高墻厚,瓦剌十萬人馬要想攻陷北京,無疑是極冒險的事,若是被鎮西軍從後方夾擊,恐怕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再說瓦剌人攻打北京,是放棄騎兵速度之利,與京城守軍拼消耗,這無疑是等而下之的戰術,不到萬不得已,瓦拉必定不會出此下策。”

  武延彪點點頭,跟著又搖頭嘆道:“就算瓦剌人攻打北京的可能只有萬分之一,我也不能冒險。鎮西軍可以敗,但北京城卻萬萬不能有絲毫閃失,不然朝廷震動,天下必亂。再說兵部已有令諭送到,我若不立刻馳援北京,就是抗命。”

  “武帥三思啊!”雲襄嘶聲道,“鎮西軍若再曠野遇伏,京師三大營就算盡在咫尺也決不會救援。各地馳援的兵馬都要爭著趕去京城向朝廷表功,就算有人想幫武帥,但礙於兵部令諭也不敢擅自行動,鎮西軍將孤軍作戰,定遭滅頂之災!鎮西軍一敗,大同將陷入瓦剌兩面夾擊,再難守住;大局一失,中原將門戶大開,瓦剌鐵騎既可長驅南下,與魔門會師於中原,又可突襲京城。天下大勢,便危如累卵!”

  武延彪苦澀一笑,捋須嘆道:“從軍事上講,你的顧慮完全正確,但領兵打仗卻不完全只是軍事,還得考慮方方面面。大明軍制,一向是文官領兵,且兵無常兵,將無常將,所有兵馬的指揮權均歸兵部,龍鳳中文-軒轅傲天打,整個大明朝數百萬大軍中,只有我武家軍和江浙的俞家軍,是僅有的兩支完全歸武將統領和指揮的部隊,戰鬥力明顯比其他部隊高出幾個档次。即使是這樣,也為朝中那些文官所詬病,你知道是為什麽嗎?”

  雲襄點點頭:“太祖當年誅殺功臣,就是為了將兵權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以防將領擁兵自重,甚至舉兵謀反。從那以後,兵權俱歸文官掌握,領兵將領隨時調換,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戰鬥力一落千丈。武家軍和俞家軍因為處在戰爭最前線,為了保證其戰鬥力,所以才沒有調換過主將,也沒有讓文官插手指揮。”

  武延彪嚴重閃過一絲驚訝:“沒想到你一介書生,竟對大明軍隊的弊端看得如此透徹,我一向痛恨誇誇其談,卻又毫無領兵才能的文官,所以先前對公子多有輕慢,是我的不是。”他微微一頓,嘆息道,“沒錯,俞家軍和武家軍是僅有的兩支以主將命名的部隊,所以被兵部和文官盯得很緊。我這次若不遵兵部令諭馳援北京,定會落下擁兵自重,抗命不遵的口實,朝中又會掀起將鎮西軍指揮權收歸兵部的非議,屆時我就算保存下鎮西軍的實力,又有什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