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5 日(第4/53頁)

“可是人類統治著這顆星球。”布坎南堅持道,“不管你願不願意。”

“你確定嗎?現在是 Yrr 統治著它。你快點回到現實中來吧,我們不過是還算不上進化成功的哺乳動物種類中的一小群。最成功的哺乳動物是蝙蝠、老鼠和羚羊。我們並不代表地球史圓滿的最後一段,而僅僅是普通的一段。大自然不存在圓滿階段的傾向,只有競擇。時間可能會讓這顆星球上某物種的身體和精神的復雜性暫時增長,但從總體看來這不是趨勢,更談不上是進步。總體說來生命不是在進步。它給生態空間增加一個復雜的因素,但同時,30 億年來它又保存了像細菌這樣的簡單形式。生命沒有理由想要改良什麽。”

“你如何讓你說的這些符合上帝的計劃呢?”布坎南幾乎是威脅地問道。

“如果有一位上帝,一位智慧的上帝的話,祂就是像我描述的這樣安排的。那樣我們就不是祂的傑作,而是一種變體,只有當這變體意識到自己的變體角色,才能存活下來。”

“祂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的說法呢?你也想懷疑這個說法嗎?”

“你真的這樣死抱著你的偏見,以至於不考慮,祂可能是按照祂的形象創造了 Yrr 嗎?”布坎南的眼睛一閃。克羅夫不給他講話的機會,而是將一團煙吹向他臉上。“但這整個討論都是過時的,親愛的朋友。如果上帝不想創造出盡可能好的物種,那祂是按照什麽計劃創造自己最喜歡的物種呢?不錯,人類相較之下體積很大。大身體就是更好的身體嗎?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有些物種確實像是愈來愈大,但大多數雖小也能生存得很好。至少在大滅絕的年代,較小的物種更容易幸存,大型動物每過幾千萬年就消失,進化又重新規定一個大小的下限,重新開始生長,直到下一顆彗星撞上來。砰!這就是上帝的計劃!”

“這是宿命論。”

“不,是現實主義。”奧利維拉說道,“在極度變化時,因為不能適應而滅絕的,是跟人類一樣高度專業化的物種。一只袋鼠很復雜,只能食用桉樹葉。一旦桉樹死光了,它怎麽辦呢?它就不再進食。相反的,大多數單細胞生物能忍受冰河紀和火山爆發、氧氣或甲烷過剩,它們可能數千年來都生活在一種假死狀態,又重新復活過來。細菌生活在數千米深處的巖石裏,生活在滾燙的泉水裏,生活在冰川裏。沒有細菌,我們就無法活得更久;但沒有我們,它們還是能活更久。

“哪怕在今天,空氣中的氧氣也是細菌的產物。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元素,氧氣、氮氣、磷、硫黃、二氧化碳,只有透過微生物的活動才對我們有用。細菌、真菌、單細胞生物、小食屍動物、昆蟲和蟲子處理死去的植物和動物,將它們的化學成分重新輸入生命的整個系統中。在海洋裏和在陸地上都一樣。微生物是海中的主要生命形式。我們箱裏的這種膠狀物肯定比我們更古老,也許更聰明,不管這話你愛不愛聽。”

“你不能拿人類生命和一個微生物比較。”布坎南嘀咕著,“人具有不同的意義。如果你連這也不理解,那你為什麽要加入這個小組?”

“為了做正確的事情!”

“但你已經在用言語出賣人類了。”

“不,是人類在出賣世界,擺錯了生物及其意義之間的關系,他是唯一這麽做的物種。我們評判,分出邪惡的動物,重要的動物,有用的動物。我們根據我們看到的來評斷大自然,但我們看到的只是微小的一部分,賦予它過高的意義。我們的感覺針對的是大動物和脊椎動物,主要是針對我們自己。因此我們到處都見到脊椎動物。事實上,科學介紹的脊椎動物種類的總數將近 43000 種,其中有 6000 多種是爬行動物,將近 10000 種鳥類和 4000 種左右的哺乳動物。而至今已知的無脊椎動物將近 100 萬種,其中僅甲蟲類就有 29 萬種,超過了所有脊椎動物種類的七倍還多。”

皮克望著布坎南。“她說得對,克雷格。”他說道,“承認吧。你倆都對。”

“我們不是非常成功。”克羅夫說道,“如果你想看到成功,請你看看鯊魚吧。它們自泥盆紀、自從 4 億年以來生活到現在,外形一直未變。它們比人類的任何祖先都要古老百倍,有 350 種。可是,Yrr 有可能比鯊魚還要古老。如果它們是單細胞生物,如果它們找到了一種群體思維的方法,那它們就比我們領先得太多了。我們永遠趕不上這一領先。不過我們可以殺死它們。—但你想冒這個風險嗎?我們知道它們對我們的生存有何意義嗎?—或許,沒有這個敵人我們還無法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