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同萬物(第4/8頁)

配合墻面上影片似的圖像,他開始給我詳細地解釋起,仿類的生物屬性和生活特征。他們體內的機械結構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他們甚至沒有固定統一的外形。隨生命一起演化了百萬年的納米機器,仍未能擺脫機械裝置的局限性——可依指令完成相應動作,卻難以持續自主地,產生出廣泛的目的性。無法作為生命核心起作用,原始驅動命令的生成和下達,幾乎完全依賴於有機部分。驅動源,就是那縮成了密集團構造的核心基因組,及其周邊起到配合解碼作用的蛋白質。說白了,有機化學是他們生命力的源泉,而機械則是其外延部分。

就像人的雙手可以替自身拿到需要的東西,並治療自身疾病一樣。微型機械作為外延,不僅擔負著提供能量、營養的任務,它們同時也接受來自宏觀信息處理機構的命令,必要時,甚至能夠改動核心基因,使其發出特定的源命令。所謂“宏觀信息處理機構”,在全有機生物體內就是神經系統,在人類身上,主要就是大腦了。但仿卻同時具有多個性能各不相同的“宏觀信息處理機構”。比如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會有兩個:一個有機性的,負責感應、覺察周邊環境,預警和歸納式思維,並保證產生於核心基因的源命令不被機械部分忽略,牽制另一個宏觀信息處理機構的運作和決斷過程。另一個則是機械式的運算處理結構,類似於高性能計算機,主司海量信息查找與甄選、計算、演繹推理、模擬物理事態發展過程,還有判斷某方式處理問題的合理與否等事項。

兩個信息處理機構的關系,有些像人類心理上理智與道德、情感的關系,互相進行著實時、無縫隙聯絡,共同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當兩者發出一致命令的時候,全身所有納米機器人便會迅速行動,完成某項任務指令。當然,仿的一切都是由自身控制的,他們完全可以另外在體內建立一些別的信息處理或是其他功能機構。像是超遠距離聯絡、機械臂、防護甲、絕熱保溫層,發聲、發光、發電、發熱裝置,化學反應爐、核反應爐,甚至微型機器生產線……大衛就曾當面為我造出了一個小型計時器,用的是他體內多余出來的重元素。幾乎可以稱為魔術般高超的機械制造能力,卻是他們天生的本能。

不過,就個體而言,他們其實並不具有太大的生產能力。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帶來的負面效應是,他們必須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計算今天的自己可能需要多少能量、得合成多少種物質等等。規模化核聚變需要很大的能量,並會釋放出更大的能量,那是難以控制的。他們體內的這些事情,都在單原子級微觀上進行,嚴格保持著某種精細的平衡。否則,他們的新陳代謝,很容易就會被自己的大意破壞掉。他們的智力和思維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之中,不可能有愚昧者出現。即使這樣,他們也很難完全獨自長久地,來保持自身的能量與物質代謝的平衡。必要時,他們通過與環境或彼此間的能量和物質交換,來維持平衡。他們的群體關系的基礎,便是建立於這樣的相互需求之上。他們的交流方式,也正是為了適應這樣的大規模數據及計算過程的交換而出現的。類似人類的無線網絡信息傳輸。

集群協作式生存的另一好處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仿終於可以擺脫自身的極大局限,把自己代謝的計算過程,和質能轉換數量及供應,交予別的仿代為打理,自己則可以專心地去開拓空間、認識宇宙。將所得知識和經驗分享給其余夥伴,用於更加完善自我種群,達成生命本質交予的生存、發展任務。他們的基因、外形皆可變化,所以種族、親緣關系,對他們沒有區別;他們的智慧、生命同屬一體,所以他們不必考慮,生存於思想上有著怎樣的意義。

他們的種群數量是個很模糊的數字,因為已遍布太陽系各大行星的他們當中,有兩種相對差異較大的生理模式——宇宙開拓者模式,和靜思仿模式。靜思仿的最大特征,就是體內有很大一塊有機臟器,所有的生命化學反應都集中在裏面,一旦打破,就意味著靜思仿個體的死亡。此模式的好處,是可以保持較大的有機信息處理機構的運行,進行頗具靈動、跳躍和創造性的思維。壞處是令個體過於脆弱,且每一個體只能進行有限線程的思維和運算。另外,有機腦往往會對外部環境保障,及安全性的評估極為敏感。危險面前,不易保持清醒的意識。

宇宙開拓者模式,是以機械為主的模式,只須保證每個獨立思考單位,都配有一個象征性的有機腦,不至於使此單位在完成既定指令後,便停止動作,或陷於無限循環邏輯圈中就行了。簡單的有機腦,即可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宇宙開拓者模式下的仿,基本沒有固定的個體形態,他們可以隨需要,分裂出無數個相對獨立的思考單位。他們就是一台台有生命的機器,非常適合於進行像外太空探索、危險領域的留守觀察等類似的任務。他們具有的分身能力,和大量可再生的機械結構,使他們基本上不用擔心會被惡劣環境所消滅。大衛是個靜思仿,而我所在的房子,其實就是開拓者的一個變形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