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運輸機械的開發和設施的特性(第2/17頁)

在那之前,日本的火箭是由NASDA、ISAS這兩個官方機構和三菱重工、石川島播磨重工等民間企業共同制造的。但是,宇宙開發的總管文部科學省削減了除部分學術項目外對兩大官方機構的資金支持,完全將發射國家衛星和宇航員的任務委托給了美國。這樣一來,此前一直合作的民間企業漸漸無從獲利,宇宙開發最終成了一項入不敷出的棘手差事。

從中發現商機的是一名叫八重波的男子。

作為一個資本家的兒子,八重波自小就無比憧憬火箭,面對陷入困境的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對比同時期依靠自身力量發送載人火箭的中國宇宙開發的發展態勢,心中懷著不甘逐漸長大。他跑去大學偷聽航空宇宙講座、做平行進口車的經銷商、考取輕型飛機駕照、將二手工業機器倒賣到東南亞等等,經歷了一段與放蕩僅一紙之隔的歲月之後,八重波在五年前遇見了泰,並最終定下了自己將來要走的路。

那時泰還在研究生院,已經萌生了航空飛機材料工學方面的劃時代想法,但礙於日本大學特有的資歷優先主義,一直沒有公開發表。某天晚上,泰在學生街的居酒屋和平凡的友人慢條斯理地述說著自己的發現,八重波正好坐在隔壁桌。兩人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著剩下的酒,十分鐘後就促膝長談起來。

聽完泰的話,八重波深信不疑。如果泰說的話能夠成真,那麽人類會掀起一場巨大的變革。但是,現在泰一無所有,沒經驗,沒資金,沒人才,也沒時間。等他嶄露頭角的時候,恐怕外國早已捷足先登了。

八重波覺得必須要幫他。

八重波果斷采取行動:逐個找到泰認可的人,和他們達成合作協議;關閉三四家自創的企業,騰出一筆資金。時值三菱重工正在出售宇宙開發部門,八重波想盡辦法把這個部門買了下來。就這樣,天龍銀河運輸會社成立了。沒有任何靠山的八重波成功促成了這筆和日本最大的企業聯合體之間的交易。由於創立了文部科學省委托的會社,當時還一度成為小小的熱點話題。

可是,經歷了初期的風光後,往後的日子就完全可以用“悲慘”

二字來形容了。

八重波計劃在天龍徹底進行重組以求實現一個企業該有的盈利——這在歷史悠久的三菱是不可想象的。他一邊積累力量和經驗,一邊等待時機將泰的想法變成現實。但後來他才意識到這只是一個如意算盤,壓根不可能實現。

因為,完全接不到項目。八重波本想通過企業重組補回那些三菱精簡掉的部門赤字,但是真正劃歸到自己手下管理,才發現最大的原因在於機構臃腫等瑣碎的問題導致根本無法盈利。在和國家一刀兩斷之前,幾乎都是使用稅款在運行,難怪會成為行政改革的目標。一番痛苦的經歷之後,八重波才恍然大悟。

既然無法依靠國家,那就只能從民間拉項目,但也非常困難。二〇二〇年,衛星產業的市場規模全世界大概是二十兆日元,乍一看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但是同期的信息通信產業的市場規模大約為四百兆日元。相形之下,完全是小巫見大巫。需求太少了,而且相比新興風險企業興衰更替頻繁的國外,日本國內是純粹追求業績和可靠性的苛刻世界。新入行的天龍幾乎沒有資本站穩腳跟。

天龍為數不多的賣點無非就是被國家拋棄的機構。宇航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等國的宇宙機構受國防和經濟政策影響強烈,不一定能滿足所有需求。比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航天飛機和和平號共同任務的第一階段,美國依據國內安全保障規定在文件中加了一條“該任務的參加者不得和蘇聯、古巴、越南等國家發生任何交易”,並要求當時的俄羅斯宇宙廳簽字,導致二者一度產生糾紛。類似這種因為國家利益而導致火箭發射被拒的情況即便到了現代仍然時有發生。對於這種顧客,八重波總是推銷自己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中立立場,並以此維持著會社的命脈。

二〇二五年,也就是今年的九月,天龍GT會社利用H-3火箭成功發射的諾華特公司臟器合成實驗衛星便是這樣的“撿漏項目”。

總公司設在瑞士的多國醫藥品企業諾華特近些年來一直致力於開發用於再生醫療的人工臟器。臟器本身是立體構造,但在實驗室的培養皿淺底盤裏,細胞只呈平面鋪開。為了培育為立體構造,可以通過組織工程方法(也就是使用能進行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制作立體骨骼使細胞黏附在上面)或是在溶液中培養的方式實現,但是這樣做往往會出現無法制作出血管密度高的組織,或是出現溶液對流打亂構造等問題。研究陷入了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