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2/7頁)

 

“上校,這兒還有更高的山。說說你提議的彈射器的情況。”

 

“這種彈射器的長度由加速度決定。我們認為——或者說計算機計算出——最好能達到二十倍於地球引力的加速度。有了這一速度,彈射艙便可以脫離地球引力,也就是說,彈射器的長度為百二十三公裏。因此——”

 

“請等一下!上校,你是建議打一個超過三百公裏深的洞嗎?”

 

“哦,不!工程必須在地面進行,這樣可以讓沖擊波擴散,讓定子幾乎呈水平延伸,每三百千米向上升起四千米——幾乎是直線,地球自轉偏向力和其他較小的變量會使它成為一條平緩的曲線。比如月球彈射器,肉眼可見範圍內幾乎是一條直線,一直延伸出去,隔幾座山峰之後,彈射艙就看不見了。”

 

“哦,我還以為你高估了當今的工程能力,我們能鉆得很深,但不可能深到那種程度。請繼續說。”

 

“博士,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普遍存在的錯誤印象,你們才問我為什麽在此之前這個彈射器沒有被建造起來。我看過那些早期研究,大多假定彈射器是垂直的,或者說末端傾斜向上把宇宙飛船送人太空。但這是行不通的,也沒必要。我想你們的這種假設是基於你們的宇宙飛船都是垂直或近乎垂直升空而來的。”

 

我繼續講下去:“但他們那樣做是為了到大氣層上面,而不是進入軌道。脫離引力的加速度不是一個矢量,是無向量的,彈射器彈射出去的負載不會再回到地球,無論它向哪個方向彈射。哦……有兩點要糾正一下:第一,不能對準地球本身,而是稍稍擡起來一點對準天空;第二,它必須具有足夠的加速度以沖破大氣。如果它朝正確方向前進,它能到達月球。”

 

“是的,但這個彈射器是否一個月只能用一次?”

 

“不,先生。如果你願意可以每天一次,彈射時間要和月球在軌道上的位置相符。但事實上——這是計算機的分析,我不是太空方面的專家——這個彈射器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使用,只需改變彈射速度,就可以到達月球。”

 

“我無法想像。”

 

“我也不能,博士,但——對不起,難道在北京大學沒有一台特別好的電腦嗎?”

 

“有又怎麽樣?”

 

(對方是不是更加面無表情了?一台智能電腦——裝在機器裏的大腦?或者是一台“活的”電腦,具有自己的意識?對我們來說,無論哪種可能都是件可怕的事。)

 

“為什麽不用最先進的電腦算出彈射器所有可能的彈射時間?有些軌道遠離月球軌道,彈射艙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回到能被月球截獲的地點;有些軌道離地球較近,能直接到達月球;有一些就像我們在月球使用的那樣簡單。每天都有一些時段可以選擇短軌道。但負載彈射艙在彈射器裏的時問不會超過一分鐘。就看能以多快的速度將負載物準備就緒。如果能量充分而且計算機控制又是多功能的話,每次彈射有可能發射超過一個彈射艙。惟一讓我擔心的是那些高山,它們都覆蓋著雪嗎?”

 

“大部分時間,”他回答,“到處是冰川、雪和光禿禿的巖石。”

 

“先生,我出生在月球,對雪一無所知。定子在這個星球的強大引力下不但要穩固而且必須在二十倍地球重力加速度下經受住動態推力。我想它肯定不能建在冰川和雪上,是吧?”

 

“我不是工程師,上校,但看起來不太可能。雪和冰川必須全部清理。天氣也是個問題。”

 

“我對天氣也一無所知,博士。我只知道冰的結晶熱量達到每噸33500萬焦耳。我不知道把整個站點清理幹凈需要融化多少噸冰,需要多少能量?但在我看來融化所有的冰需要有一個反應堆,而這個反應堆所需能量相當於啟動彈射器時所需的能量。”

 

“我們可以建立反應堆把冰融化掉。早在幾年前,南極大陸就已經解決了冰雪問題。不用擔心這個。一個三百五十公裏長、具有一定高度、沒有冰雪覆蓋、巖石堅固的地點——還有別的嗎?”

 

“不多了,先生。可以把彈射艙附近融化的冰收集起來,運送到月球上去,那可是運到月球上的最實在的物品啊——也是一種很經濟的手段。而且鋼制彈射艙能重復用幾百次,我們可以用你們發射上來的彈射艙將糧食送往地球,也替月球節約一點原本就稀少的資源。月球方面做的改動不大,跟我們現在向孟買發射彈射艙的步驟差不多,使用固體燃料的制動火箭由地面控制中心編程控制。而且到那時會更便宜,因為需要的制動力小得多,原來需要制動每秒十一公裏,到那時只需要制動每秒半公裏——這樣一來還有個好處,因為制動火箭是寄生重量,不需要那麽重的火箭,有效載重也就相應地增加了。還有個方法可以增加有效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