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審判蕭瀛洲(第3/10頁)

一派認為,未來的太空戰會是類似於昔日的潛艇戰。在幽暗而廣袤的太空裏,雙方的艦隊彼此盡量隱蔽自身的存在,同時,盡力發現對方。誰先發現對方,誰先開火,誰就獲勝。隱身能力,至關重要。因此主張建造更多的“魚”。

另一派認為,未來的太空戰會是復活的馬漢式海戰。太空太過廣闊,數百米長的戰艦在肉眼看來很龐大,數十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在人類看來也蔚為壯觀,可在動輒以數億千米為單位的太空裏,根本不值得一提。兩支太空艦隊,若不是事先約定,想在茫茫太空中相遇,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現有的宇航技術,還不足以使戰艦能在太空裏“想怎麽開就怎麽開”,總有相對固定的航線。因此,太空艦隊能夠發揮作用的方式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前的傳統海戰一樣:封鎖與反封鎖,登陸與反登陸,殲滅與反殲滅。在這種情況下,艦隊的火力輸出最為重要。這一派主張建造“武庫艦”,乃至傳說中的“殲星艦”,數量越多越好。

第三派認為,未來的太空戰會是太平洋戰爭的太空版。決定太空戰爭勝負的,既不是“魚”,也不是殲星艦,而是航天母艦所攜帶的空天戰機的性能與數量。他們主張,航天母艦只需要攜帶少量甚至不攜帶武器,但必須要有強大無比的自我修復能力,即使損毀60%,也能正常工作。航天母艦有數量眾多的外接口,供無法進行超遠距離太空航行的中小型戰鬥艦搭乘;內部也有龐大的停機坪,供可自由進出大氣層的空天戰機起飛、降落與維修。航天母艦的戰鬥力與防禦力就來自於這些戰鬥艇與空天戰機。

三派動用各自的社會資源,在各個平台和場合,彼此口誅筆伐,互不相讓,爭論一度達到白熱化。主張建造“魚”的,被罵作是膽小鬼,不敢與敵人面對面;主張建造殲星艦的,被認為是白日做夢,以人類現在的科技,100年能否造出殲星艦都還是問題;主張建造航天母艦的,被認為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以為存在著一條從航空母艦到航天母艦的發展之路。

最終的結果是妥協。每一派背後都有著潛藏的巨大力量,都有著隱秘卻不可忽視的利益訴求。妥協是唯一的選擇,但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麥金利號被建造為真正意義上的航天母艦;而阿空加瓜號則刺猬一般裝滿了武器,成了名副其實的武庫艦;厄爾布魯士號甚至成了殲星艦的初級版本,全艦只有一門威力巨大的激光炮;乞力馬紮羅號在織田財團的支持下,成了速度與隱身於一體的太空魚;旗艦珠穆朗瑪號與其說是航天母艦,不如說是上述太空戰艦的集合,既有數量巨大的空天戰機,又有數量可觀的超遠程進攻性武器。

雖然這樣做,使得太空艦隊的每一艘主力戰艦都是從零開始設計,從零開始研制,從零開始制造,所花費的時間和資金都遠遠超過預期,但到21世紀70年代初,太空軍還是擁有了五艘主力戰艦以及數十艘支援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媒體對於太空艦隊的贊譽毫不吝嗇: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軍隊,地球同盟最可靠的臂膀,全人類幸福生活的保障,太陽系唯一的行星際艦隊,征服銀河系的肇始……這些榮光,讓人陶醉,也讓人暈眩,更讓人興奮。

有許多人已經在暗地裏盤算,依靠這支艦隊打敗鐵族,一雪前恥的可能性。經過一番各種數據的對比,他們得出的結論,無一例外,都是人類獲勝。太空軍以外的人這樣想,還情有可原,他們不知道內情。太空軍內部的人也這樣想,就非常可惡了——他們是故意遺忘了這樣一個事實:太空艦隊的技術多半都來自鐵族。而領導層中也有人這樣想,甚至有意無意推波助瀾,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了。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

“我知道太空軍存在問題,可就是不知道怎樣解決。”蕭瀛洲如是說。

04.

太空軍遠征艦隊組建完畢,從環地球軌道出發,目標直指火星。

按照計劃,艦隊將在34天後抵達火星。

接到遠征命令後,蕭瀛洲更憂心忡忡。他早就發現,對於這場碳鐵之戰,從高層到民間都有著極大的期待。這種期待,既出於對鐵族的憎恨,也出於對現實的恐慌。

地球同盟建立的前20年,2037年到2057年,是全人類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然而,從2057年起,人類社會的發展突然陷入了莫名但是確實存在的大停滯。就像有學者形容的那樣:“黃金時代甫一結束,就直接跳過緩沖期,徑直跌入最悲慘的黑鐵時代。”專家學者同樣為黑鐵時代提出了無數的假說來解釋它的出現,然而這一次,他們幾乎不能達成共識。有多少個停滯專家,就有多少種“停滯假說”。比較知名的有科技極限假說(認為受人腦智力的限制,人類在科技上的發展已經趨近極限)、宗教迷失假說(認為因為無神論泛濫的緣故,人性中惡的一面大大超過善的一面)、地球資源極限並人口紅利假說(地球有限的資源只能供養有限的人口過上優越的生活,而人口的持續增加是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