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這個只管殺不管埋的世界(一)

公元一九四八年的新年鐘聲悠然敲響,讓這個戰火綿延的世界顫巍巍地進入了新的一年。

與此同時,幾乎整個北半球的人類,都在百年不遇的超級寒流之中牙關打顫、瑟瑟發抖、凍徹心扉。

——持續了大半年的冰島火山噴發,迄今依舊是煙柱沖天,尚無平息的跡象。數以百萬噸的火山灰進入大氣層,形成一片巨大的煙雲,以北大西洋為中心,從北美和西歐逐步擴散到全球。

這些火山灰首先在天空中造成了各種氣象奇觀。從一九四七年的春夏開始,歐洲人常常能夠看到持續時間很長的暗紅色黃昏和黎明。在美國東北部則出現了持續不斷、風雨都無法驅散的“幹霧”。在極光閃爍的挪威,困惑的北歐人在極夜裏發現,盡管他們頭頂上的天空晴朗無雲,可是天空的下半部卻莫名其妙地呈現為一片朦朧,一般按照老經驗用肉眼就能觀察到的星星,這時要非常費力地搜尋才能看到。

更要命的是,這些進入大氣層的火山灰,在相當程度上隔離了從太陽投射到地表的光和熱,給整個地球來了一場大降溫,也讓全世界人民在這個冬天都給凍了個透心涼——歐洲大部分地區出現了零下四十攝氏度到零下五十攝氏度的超級低溫,並且持續六十天以上,以至於萊茵河和多瑙河都被凍得嚴嚴實實。北非摩洛哥的沙漠上甚至奇跡般地下起了小雪。而美國的紐約也在嚴寒中瑟瑟發抖,曼哈頓島四周的海面被凍成了溜冰場,人們可以坐著狗拉雪橇去新澤西州。華盛頓則下起了大暴雪,足足三米的積雪差點把白宮給埋了。

而在此之前的夏季反常低溫,又導致了歐洲和北美的農業普遍大幅度減產,食物供應極度緊張。

北美的情況還好一點,畢竟農作物產量雖然暴跌了,但煤炭和石油的采掘量並未受到氣候異變的嚴重影響,各種基礎設施也都保持完整。盡管食物配給定額一再下調,黃油、雞蛋、肉類、砂糖等高熱量食品的供應越來越少,但城市的供暖和供電還能保證,普通的美國市民在這個冬天只是感覺有點餓,倒還不太冷。

至於歐洲大陸的情況,就有點兒慘不忍睹了。連續兩場世界大戰打下來,什麽公路、鐵路、水庫、礦山、發電廠都被炸得七七八八,工業垮掉了不說,幾座最繁華的名城古都還挨了核爆。農業生產同樣是一團糟,大片耕地拋荒,農民缺乏化肥、種子、牲口、農業機械和燃油,連灌溉用水也因為水利設施的大批毀壞而普遍出現了問題。再加上天災的雪上加霜,導致歐洲各國在一九四七年的農業產量比北美還要悲劇得多不說,煤炭、燃油和電力在歐洲大陸上也極度短缺——嚴格來說,整個歐洲並不是真的沒有煤炭和石油這些資源,而是因為交通被破壞,哪怕手裏有著大宗物資也運不進去。即使運進去了,也來不及修復發電廠恢復供電。

於是,曾經心高氣傲、俯瞰天下的歐洲文明人,這下卻是徹底陷入了真正的饑寒交迫之中,日常生活一下子跌落到了中世紀水平,到處缺水斷電,缺衣少食,缺醫少藥,死亡率則迅速超過了中世紀的平均水平。

東歐的羅馬尼亞、波蘭和保加利亞都是農業大國,在和平時代曾經每年都要向西歐發達國家出口大量糧食。結果隨著“無夏之年”的到來,糧食出口量一下子跌到了零。哪怕它們占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能夠就近獲得蘇聯的大量援助物資,也才能夠給各自的國民提供每人每天一千四百卡路裏的食物配給。而且由於運輸的混亂和分發系統的不完善,實際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已經是天天都得餓肚子了。

北歐的挪威、瑞典和丹麥三國,依靠著北大西洋漁場的鯡魚,蘇聯提供的援助物資,還有地廣人稀,人口總量較少的優勢,總算是勉強維持了每人每天一千二百卡路裏的食物配給份額。這個數額僅僅相當於戰前平均水準的一半多些,其中還摻雜了許多土豆粉渣、粗制魚粉之類的“代食品”,導致很多人消化不良,患上了痢疾……但人民好歹還是得到了最低限度的食品供應,至少是避免了騷動的發生。

在這個令人戰栗的“無夏之年”裏,德國的食物配給份額同樣屢遭削減,最後只剩下了每人每天一千卡路裏。而且主食也被迫從面包降級成了土豆,黃油、奶酪和火腿則從商店的貨架上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了解決糧食危機,政府與營養專家號召人民采取反復仔細咀嚼食物的方法進食,以充分吸收營養,但說穿了依然只是自欺欺人而已。餓慌了的人們紛紛扒上前往俄國的火車,為了一份能吃飽飯的工作而不惜奔赴西伯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