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征服澳洲的最後一戰(上)

對於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澳洲盟軍在香克角的最後掙紮,雖然麥克阿瑟上將的看法已經是相當相當的悲觀了,但前線戰場的實際情況,甚至比麥克阿瑟的悲觀看法還要更加糟糕,都已經到了慘不忍睹的程度。

——由於澳洲盟軍在事前根本沒有任何預案,並且迫於日軍的步步緊逼,整個搶運物資的工作僅僅持續了不到一星期就被迫結束,而且從轉移撤退的第二天開始,曾經短暫庇護了澳洲人的陰雨天氣再次轉晴,澳洲盟軍所有的運輸隊伍,無論是陸上的卡車還是海上的船隊,都被暴露在了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

結果,根據約翰·卡廷總理的事後統計,在整個墨爾本大撤退的過程之中,澳洲盟軍手中超過80%的運輸船只,都在從墨爾本到香克角的航渡過程之中被擊毀沉沒。還有大約60%的車輛,也被陸續炸毀在了前往香克角的公路上,同時還有超過一萬名各國士兵,在這條擁堵不堪的公路上被炸死或炸得潰散掉隊。

如此一來,最終成功被運到香克角的彈藥、糧食、服被和燃料,都遠遠少於預期。而準備撤退到香克角的各路部隊,也有相當一部分最終沒能抵達目的地。反倒是湧進香克角躲避日軍的墨爾本市民,數量遠遠超出了預計——從墨爾本到香克角的五六十公裏路程,雖然看上去有點遠,但實際上哪怕只憑著兩條腿也是能夠走完的。而且一路都是貼著海灣行走,絕無迷路的危險,為了躲避轟炸,市民們還選擇走夜路……

而身為澳大利亞聯邦的現任總理,約翰·卡廷總理從情理上講也不能將自己的公民完全棄之不顧。

總而言之,當第一面日軍的太陽旗,開始飄揚在墨爾本市中心的時候,南方五十公裏外的香克角半島大約擁擠著一萬五千名澳大利亞聯邦軍,五千五百美軍和不到一千新西蘭士兵——而當年麥克阿瑟將軍放棄馬尼拉退守巴丹半島的時候,手裏則還有大約一萬五千名美軍和六萬五千名菲軍,論數量甚至遠遠超出當時菲律賓戰場上的日軍。然後還有五萬澳大利亞平民,也跟著撤退的盟軍湧入了香克角,把那裏擠得水泄不通。這些人之中只有最多兩萬人能夠住進房子或山洞裏,剩下的都只能露營……不過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更糟糕的是,由於運到香克角的物資遠遠少於預期,約翰·卡廷總理手頭的糧食只夠維持這七萬人吃上半個月!

然後,就在第一支日軍偵察部隊進入墨爾本市區的當天,更進一步雪上加霜的災難,就再次降臨在了澳大利亞人的頭上——日軍組織了超過六百架次的“銀河陸攻”轟炸機,對香克角進行了地毯式轟炸。由於盟軍來不及挖掘掩體,大多數人都只能在曠野之中挨炸,結果當場就有五千多軍民被炸死炸傷,而被迫露天堆積的糧食和彈藥也被炸毀了大半……於是,等到這場大空襲結束之後,香克角的盟軍發現自己剩下的存糧只夠再維持十天了,而這還是多虧了被炸死不少人,減少了許多張需要吃飯的嘴巴,才能有這樣的結果……

盡管前景如此黯淡,約翰·卡廷總理還是努力給所有人鼓勁打氣,在香克角最南端的弗林德斯小鎮上掛起了澳大利亞聯邦臨時政府的牌子,象征著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並沒有放棄對這片南方大陸的統治權。

再接下來,他把能夠搜羅到的各路部隊,還有臨時征發的市民義勇軍,都派到了香克角與大陸相連的北端根部,進駐那裏的兩個鎮子——半島西側根部面朝菲利普灣的鮑爾科姆,以及半島東側根部的黑斯廷斯,在這兩個鎮子之間,盟軍指揮部計劃依托地形構築起一道總長約十公裏的前沿防線。

數萬名澳大利亞軍民勇敢地頂著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以最快速度拼命地挖掘戰壕,雖然食物已經只發標準定量的一半,每個人都饑腸轆轆,但他們此時的士氣仍然很高。這些澳洲人已經不願再後退了,也已經無路可退,希望能夠光榮地挺身作戰。最後,他們終於在日本人發動地面進攻之前完成了這條簡陋的防線。

但這條防線只能防得住陸地,卻護不住背後的海面——六艘嶄新的大和級戰列艦,很快被調動到了黑斯廷斯鎮的港口外,不分晝夜地向那裏的守軍傾瀉彈雨,每一發炮彈都能將半個足球場那麽大的土地炸成焦炭……澳大利亞人辛苦挖掘的戰壕很快就被炸得七零八落,幸存的殘余軍民被迫向遠離海岸的內陸撤退。

然後,這些頑強的家夥就更加絕望地發現,他們很可能還沒有被子彈擊倒,就已經被饑餓給打敗了……

……

與此同時,香克角北面的日本陸軍,也在準備著進占墨爾本市區的最後總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