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紅制服”的到來(第2/4頁)

“……不必大驚小怪,誰知道這些人之前是幹什麽的?說不定在幾天前才剛剛買了這個軍官頭銜呢。”

王秋淡定地說,“……據說這個年代的英國陸軍,有很多軍官從來都沒開過槍,看不懂地圖,甚至還有人不會騎馬,這都是正常現象……真正上了戰場的話,哪怕用同樣的兵器,我也有信心一個打他們十個……”

“……買軍官?”南裏香不可思議地眨了眨眼睛,“……英國的軍官職位還能花錢買?”

“……你竟然不知道嗎?這年頭的英國陸軍各級軍官,全部都是要花錢買的啊!”王秋答道。

……

——雖然後世好萊塢拍攝的《愛國者》等電影,把十八世紀後期大英帝國紅衣軍的戰鬥力吹噓得十分誇張。但事實上,眼下這個年代的英國陸軍,在整個歐洲都是以戰鬥力墊底而聞名。由於英國政府長期側重發展海軍艦隊,在海外殖民戰事之中也樂衷於使用“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雇傭兵,結果,遭到嚴重忽視的英國陸軍,就成了一支“讓人懷疑能否有能力打敗白雪公主的七個小矮人”的隊伍。

當時,英國陸軍的各級軍官職位和軍銜,居然都是直接花錢買賣的!任何軍官只要有錢就能升職,跟軍功和資歷的基本無關!唯一的例外只有炮兵,因為炮兵的軍官要計算彈道,懂得一系列復雜的數學知識,外行人實在幹不來,否則就有可能把炮彈傾瀉到自己人頭上。所以,當時英國陸軍有專門的炮兵學院,只有通過了考試的人才能當炮兵軍官。不過,這也僅僅是提高了買官的準入門檻罷了,若是炮兵軍官想要晉升的話,一樣得自己湊錢去買官,而不是憑著成績好或者戰功卓越,就有官可做。

更不得了的是,跟中國清朝的捐班不同,充滿商業精神的英國陸軍軍官,還可以把自己頭上買來的官帽子再賣出去,依靠前後兩次交易的差價來牟取暴利——各級軍銜官職的售價,是會隨著市場行情而劇烈波動的,比如某個團即將被派到什麽太平洋荒島去駐紮,那麽這個團的軍官價格馬上就會暴跌。而若是這個團要被調動到首都倫敦這樣的繁華地方駐防,這個團的軍官職位的含金量自然就會相應升值。

結果,很快就有精明的金融家看到了其中的利益所在,開始像倒賣期貨一樣倒賣軍官職位,借助他們的內幕消息,將一個個少校、上尉不斷買進賣出,把軍官職位變成了好像股票證券一樣的投資理財產品……在這種交易最興旺的時候,甚至還出現了地下的軍官職位交易所,簡稱“官交所”。

所以,當時英國陸軍軍官的晉升正途就是在戰場上拼命搶劫,湊足一大筆款子去買更高的軍銜……而國王或首相想要提拔某個年輕軍官的話,也得乖乖自掏腰包給他買官位,不能一紙公文下去就了事。

總之,這個時代的英國陸軍軍官,在經受拿破侖戰爭的考驗和磨礪之前,基本都是一群花錢當官的外行。他們花錢購買軍官職位,多半也不是為了在軍界謀求發展,而是為了在社交場上有一個“某某上校”、“某某上尉”之類的體面身份,可以穿著一身耀眼的軍服吸引那些太太小姐的注意力。(所以在那個時代的愛情小說之中,才會有那麽多整天跳舞泡妞不做正事的軍官,其實不過是一幫花錢買官的花花公子)或者是為自己的某些灰色生意尋求一頂保護傘。還有些家夥幹脆是對某個軍官職位的市場前景看好,故而搶先建倉屯下官位,等著升值之後拋掉大賺一筆,跟現代中國那些買了好幾套房子等待升值的家夥類似……

如此一來,英國陸軍的軍官團,就變成了一個流動性驚人的交易場,所有軍官都把自己頭上的官帽子視為一種特殊股票,隨時準備拋出。各級軍官基本沒有幾個是稱職的,絕大部分花錢買到職位的軍官,都不具備最起碼的軍事素養,甚至根本不在崗。很多士兵從入伍到退役,都沒從來見過自己所屬那個團的團長——因為那位上校先生整天都在城裏忙著跳舞泡妞,企圖娶到一個富有的小姐呢!凡是每當某個團即將開拔出征的時候,總是馬上就會有一幫養尊處優的軍官急著低價甩賣掉自己的官職,以免上戰場送命。而某些功名之心強烈的窮人則趁機一步登天,以極低的價錢買到軍官頭銜,憧憬著在戰爭中揚名立萬。

十八世紀末的英國陸軍軍官,就是這麽一個被整天倒賣的狀況,那麽士兵又是怎麽樣的呢?

當時的英國還沒有建立起義務兵役制度,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想要募兵基本都只能靠抓壯丁,而絕大多數的征兵對象,都是遭到歧視的“社會渣子”,包括破產農民、城市貧民、無業遊民、罪犯、黑幫分子等等——當時的歐洲各國普遍認為,工匠、農民、商人和學者,都是國家財富的創造者,所以各國在征兵的時候,都盡量不考慮那些有正經職業的人。而那些整天在城鎮裏晃蕩的無業遊民、在酒吧裏飲酒為樂的酒鬼,以及在貧民窟裏穿梭的小偷、罪犯,則成了軍隊兵員的最好來源。因為各國執政者都認為,這些不務正業的下等人,並不能為國家創造財富,反而是影響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與其留著他們在社會上作奸犯科,還不如就地征入部隊,也算是給了他們一份正當的職業,被打死了也是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