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紅制服”的到來

當第一批喪屍即將在倫敦出籠的時候,二十五英裏之外的朗伯恩村還依然是一片風平浪靜。

捧著《傲慢與偏見》嚴陣以待的王秋等人,沒等來那位漂亮活潑的賓利先生,以及另一位以傲慢著稱的冰山男神達西先生,反倒迎來了一個從北方奉命移駐梅裏屯的民兵團。

(前面已經說過,小鎮梅裏屯距離朗伯恩村只有一英裏,是班納特五姐妹經常閑逛的地方。)

——這個時代的英國陸軍規模很小,全軍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非常可憐的五萬人(把東印度公司雇傭的六千四百名印度土兵都算進去了),而且分散在從加拿大到印度的半個地球上。所以這支袖珍陸軍只能以“團”為基本戰略單位,團長的軍銜是上校。而更上一層的“旅”則是臨時編制,在需要的時候由若幹個團構成,旅長循例由其中最資深的團長擔任,臨時授予準將軍銜,在任務結束後,這個旅就重新解散。

至於再高一層的“師”和“軍”……不算海外殖民地駐軍的話,當時英國本土的全部陸軍加起來,大概也就是一個師左右的規模,如果還要任命什麽師長的話,豈不是等於搶了陸軍總司令的飯碗嗎?

英國本土的陸軍團,大致上分為民兵團(其實也是正規陸軍)和近衛團兩種,後者常駐首都,護衛王室,前者分散全國各地,由地方供養,戰時才會集結到首都倫敦或其它某個港口附近,等待上船出征。

而距離倫敦只有二十多英裏的梅裏屯鎮,就是英國陸軍各個民兵團時常出沒的集散地之一。

(想想也是可憐,英國人憑著這麽小的一支陸軍開拓七海,征服世界,大清的百萬兵馬卻在家裏發黴。)

伴隨著輕快活潑的《擲彈兵進行曲》,一隊隊扛著遂發槍的步兵從鎮外魚貫而入,身穿紅制服的低級軍官則騎著高頭大馬,神氣活現地招搖過市,引來諸位太太小姐們的一片喝彩和癡情注目。

在這個時代的英國鄉下,那些衣食無憂的太太小姐們,日常生活都是很無聊的,只能用社交來填補生活的空白。盡管所謂社交生活,也不過是相互交換一些人盡皆知的八卦緋聞、流言蜚語罷了。而隨著這些“紅制服”們的到來,鄉下原本並不豐富也不夠激動人心的社交生活,頓時掀起了一波波狂瀾。所有的小姐太太們全都興奮不已,對著紅制服們紛紛揮手致意,某些疑似“制服控”的家夥更是變得瘋瘋癲癲的。

偽裝成柯林斯先生的王秋,站在梅裏屯鎮上的一家店鋪門口,冷眼旁觀著這一幕幕鮮活的場景。

通過跟街道兩邊那些圍觀居民的服飾進行對比,王秋不得不承認,這些英國鄉下的太太小姐們,之所以會狂熱地喜愛紅軍裝,甚至變成一幫無腦的“制服控”,恐怕也是有著一定道理的。因為十八世紀末的英國上流社會服飾,真的是非常缺乏美型,淑女們的裙子一律都是高腰和直筒的造型,毫無曲線,仿佛把窗簾裹在身上似的。無論那姑娘有多麽苗條,只要裙子一上身,就會活脫脫地散發出一股孕婦的氣息。像《亂世佳人》和《茶花女》之中那種帶鯨骨裙撐、裙擺寬大蓬松的長裙,都還沒在這個時代的英國開始流行。

——當然,這對於某些注重健康勝於美貌的女性來說,或許也是一種福音:不用束腰,不用節食,不用穿戴那種經常勒得女士們昏倒、勒得上流社會女性骨骼變形導致經常性難產的可怕緊身胸衣(到後來的維多利亞時代,可怕的緊身胸衣又變本加厲的回來了),甚至不用穿高跟鞋(當時只有法國女人普遍穿高跟鞋,英國淑女主要穿的是平底布鞋,類似現代女式運動鞋)……

至於紳士們的男裝嘛……這年代英國紳士流行的男式大衣就更滑稽了,比膝蓋還長的衣擺在後面開了叉,據說是為了方便騎馬。上衣外套都是寬袍大袖,褲子更是全都松松垮垮,全靠皮帶勒著才不會掉下來。

在這個盛行暗色系寬松男裝的時代,相對而言,英國陸軍的筆挺紅制服,的確已經是最養眼,最能體現男性身材的衣服了。至少在視覺效應上,遠比那些循規蹈矩、服色暗淡的紳士們要帥氣得多。尤其是套在那些相貌英俊、體格魁梧的年輕人身上,更是變成了一塊塊足以讓癡情怨女們流口水的“小鮮肉”……

可惜,在敵人的眼中,他們同樣也是一塊塊很容易啃的肥肉——比如身為日本警界優秀狙擊手的南裏香,此時就打扮成女仆站在王秋身邊,以一名現代軍人的視角刻薄地評價著眼前的這些“紅制服”們:“……年紀大的身材癡肥臃腫,年紀輕的普遍油頭粉面,肌肉也很松弛,幾乎看不出有受過軍事訓練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