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今年中國盛產皇帝(三)

崇禎七年三月,北直隸,灤州(現代的唐山附近),石佛口

雖然在大明朝廷的官方編制上,石佛口這地方連縣城都不是,只不過是一個自發形成的鄉鎮,或者大地主的私家莊園罷了。但事實上,石佛口的輝煌與精致,已經遠遠勝過了華北平原上的絕大多數尋常縣城。

作為聞香教的聖城,石佛口這座城池本身的面積並不大,周長只有四裏,但建築規劃卻特別講究。三百多年前的石佛口建築面積並不大,周長只有四華裏。但建築規模卻特別講究。首先是在四郊設置“前亭(張亭子)、後店(後店子)、東谷(雷谷莊,後改稱雷莊)、西樓(徐家樓)”,以負責接待四方“朝貢”的信徒。此外還建有龐大的廟宇群:城東北山腳下為“神主廟”,後人慣稱其為“雹神廟”,廟內供奉兩米高的紅色花崗石彌勒佛像,石佛口就由此而得名。每年端午節,這裏便有持續一個月的盛大廟會。光是廟內和尚接受進香施主施舍的香油,就有好幾鼎缸。西關為老爺廟、娘娘廟、土地祠、三官廟;南關為菩提寺、八仙觀、城隍廟。其中“神主廟”和菩提寺最為壯觀,占地面積都有百十畝。這些廟宇全都是雕梁畫棟,黃琉璃瓦蓋頂,呈現出一派金碧輝煌、富貴逼人的奢華氣象。

而“聖城”石佛口本身,自然也是結構嚴謹,氣派十足。四圍城墻牢固,城門雄偉,與任何朝廷修築的城池並無區別。城內只有一條東西大街,街兩頭修築兩大牌樓,分別刻寫有“青山主人”、“彌勒轉世”。中央是教主的住宅,前後占地過百畝。內院有客廳、花園,側院有衛廳、武場。除此之外,還有一片占地百畝,豎立有二十四座“龜趺蟠龍透雕碑”,規格近似於皇陵的歷代教主陵墓,更顯示石佛口的非凡氣派。

自從初代教主王森,於萬歷年間創立聞香教以來,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帝王之夢,王氏家族已經在石佛口這個大本營裏,苦心經營斂聚了數十年之久,其影響力堪稱是根深蒂固。即使經歷了天啟年間的徐鴻儒起義失敗,和近兩年聞香教大軍在兩淮的起兵受挫,但當王可教主帶著聖物順利逃回石佛口之後,依靠城內積蓄的巨額錢糧和數以十萬計的狂熱教眾,還是在短短幾個月之內就又一次恢復了相當的實力。

此時此刻,在石佛口的聞香教總壇大堂內,正是一派香煙繚繞,數十名身穿各色華服,在聞香教內擔任仙師、香主、護法等職的男子,都在大堂中對著香案上高懸的“聖物”,一條長長的狐狸尾巴跪拜叩首。

而聞香教教主王可,則挺著最近略顯傴僂的腰板,穿著一襲明黃龍袍,端坐在上首處,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盯著這數十名從北直隸各府縣趕來的仙師、香主、護法,待到他們禮畢之後,方才朗聲喝道:“……本教自先祖創教以來,篳路藍縷數十年矣!中興福烈帝(徐鴻儒)雖舉義山東失敗,本教主去年亦於兩淮失利轉進,但這都不過是一時蟄伏!本教信眾仍有千萬之眾,石佛口基業猶在,此乃帝王之基也!今明庭分崩離析,清虜盛極而衰,天下戰亂四起,黎民苦不堪言,正是我聖教事業發揚光大之時!故而本教主召集諸位前來總壇,共商再次起兵復國之大事!”

數十名仙師、香主、護法一聽教主的雄心壯志,都道:“……教主鴻福齊天,光大聖教!明王再世。”

“……甚好!那麽本教主就順天應人,起兵再造華夏乾坤,真空家鄉……”看著眾人都表示贊成,王可教主朗聲一笑,隨即站了起來,“……從即日起,本教主再登帝位,至於爾等也各有公侯之賞……”

“……謝陛下重賞!陛下乃明王降世,順天應人,必當再造華夏乾坤,一統天下!”

……

於是,崇禎七年三月上旬,從南方擺脫清廷的軟禁,一路潛逃回灤州石佛口總壇的聞香教主王可,在蟄伏等待了幾個月之後,再次於石佛口起兵稱帝,宣布建立“大乘國”,並且火速頒發了宰相、三省六部、都察院等官職,還有一大堆公爵、侯爵和伯爵的爵位,用以“恩賞”諸多亂七八糟的追隨者。

緊接著,得知教主王可起事,數十萬遍布北地的聞香教眾旋即起兵響應。坐鎮北京的祖大壽聞訊大驚失色,趕緊發兵彈壓了京畿地區的聞香教叛亂,然後集結了一萬關寧軍,朝著灤州石佛口撲來。

不得不承認的是,灤州石佛口雖然是聞香教歷代經營的根基之地,但灤州的北面是長城,南面是大海,東面是山海關,西邊就是北京城,回旋余地甚小。在起兵後如果不能一口氣拿下北京的話,就會陷入困境。

但經過了先前這麽多的戰火磨礪,作為聞香教主和“大乘皇帝”的王可陛下同樣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在稱帝之後,王可就席卷石佛口囤積的財貨糧秣,又裹挾了數十萬鐵杆信徒,趕在祖大壽發兵來剿之前,便放棄了石佛口,浩浩蕩蕩地西遷冀南,跳出了關寧軍的包圍圈,一下子就把這盤死局給做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