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三)

第三個瞬間:迷茫的龍傲天

崇禎四年十一月,台灣海峽,澎湖島

澎湖總督府頂樓,總督臥室附設的私人衛生間

“……嘩啦——”

“……晚風輕拂著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醉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

伴隨著抽水馬桶的沖水聲,新入夥的“髡賊頭目”,“外派元老”,澎湖總督張偉一邊哼著歌兒,一邊系著褲帶,穿著一雙拖鞋,蓬頭垢面地走出了衛生間。接下來,他又從墻邊掛著的竹筒裏取出一根木質牙刷,再沾上用貝殼粉、精鹽、石膏、香料、草藥粉等多種成分混合制成的“高級”牙粉,然後便端著一只裝滿清水的瓷杯走到陽台上,一邊俯瞰著清晨時分的澎湖風景,一邊滿嘴泡沫咕嚕咕嚕地刷著牙。

——藍天,白雲,碧海,金沙灘……晨光之下,澎湖列島的風景,一如往昔的優美動人……

總的來說,澎湖列島由三個主要島嶼和幾串零碎小島組成。其中以澎湖本島最大,其次為西嶼、白沙鄉。三島加起來,約摸有一百多平方公裏,占到了整個列島的八九成面積。島上不是裸露的玄武巖地貌,就是碎珊瑚礁,真正有植被土壤覆蓋的面積,加起來不過兩三成的樣子,能夠供人類種田開墾的土地,自然就更少了,但若是靠海吃海,改變飲食結構,以海魚作為主食的話,那麽日子倒也還過得下去。

所以,早在宋朝的時候,澎湖島便已經有了泉州漁民歇息修船的碼頭,雖然明朝初年一度荒廢,但至正德、嘉靖年間,又漸漸地再次興盛起來,到萬歷年間,已有數千島民常住於此。至明末“海上巨寇”李旦兄弟經營此處,澎湖已經頗為人丁興旺,不僅海產殷富,又扼守台灣海峽要道,是通往台灣與南洋各地的良港,李旦原本就是在澎湖本島安身,十余年經營下來,已經儼然形成了一個小城鎮的模樣。

此後,鄭芝龍陸續擊敗海上各路豪傑,奪取澎湖為基業,進而匯聚海上豪傑,襲擾福建沿海。同時以澎湖為樞紐,發展跟日本和南洋的貿易,從而牟取暴利,一時間讓這座島嶼繁華異常。可惜好景不長,隨著鄭芝龍受了招撫,成為遊擊將軍,堂而皇之的衣錦榮歸泉州。原本盤踞澎湖的鄭家一系海上梟雄,也紛紛登陸閩南,置辦地產,修築豪宅和莊園,從此一去不復返,而澎湖列島也再次變得荒涼下來。

當然,那些原本追隨鄭芝龍雲集澎湖的海上豪傑之中,除了遷往閩南繁華之地的絕大多數人之外,也有那麽一個愣頭青,名字叫做張偉的,還是鄭芝龍的結拜義弟——沒有跟著鄭芝龍去泉州享受富貴,而是還沒等鄭芝龍受了招撫,就早一步去了台灣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墾荒,從土裏刨食……當諸位海上梟雄們在泉州享盡紙醉金迷,在歌舞宴飲之中心滿意足的時候,偶爾還會為張偉這個去了台灣的呆子感到惋惜。

言歸正傳,無論如何,對於已經遷移到泉州中左所的鄭芝龍集團來說,在控制了閩南陸地之後,澎湖差不多已經成了可有可無之地,守備力量自然是荒疏懈怠得很。所以,當台灣的張偉突然舉起反旗,聯合海南島的“澳洲人”艦隊,從台灣殺回澎湖的時候,幾乎沒費什麽力氣,就兵不血刃地奪下了此地。

——當時,鄭芝龍已經在閩南兵敗授首,全軍覆沒。而澎湖守將手底下只有那麽幾百號軍械不全的老弱殘兵,連戰船都沒有一條,自己也不是鄭家嫡系,反倒是張偉曾經的老熟人,如何還能有死戰之心?

然後,張偉就當上了澎湖總督,同時也無奈地接受了元老院的整編,讓出了在台灣的嫡系部隊和基業——這既是大勢所趨,同樣也是張偉本人的半推半就……因為他實在想不出,除此之外還能怎麽選擇?

事實上,作為一名素來自我感覺極好的龍傲天式穿越者,張偉在穿越之初,也曾經頗有一番非同尋常的雄心壯志,還在鄭芝龍手下混飯吃的時候,就處心積慮地想要招攬歷史上的名人,組建自己的班底。

可惜他來得太早,日後的“台灣三傑”之中,劉國軒和馮錫範還沒出生。至於日後平定台灣攻滅鄭家的施瑯大將軍,則還只是一個幾歲的小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張偉和黃石的到來改變了明末歷史的緣故,就在張偉投靠鄭芝龍之後不久,施瑯的父親施大宣就死於一次海上沖突,使得這個時空的施瑯小小年紀就成了孤兒,原本聚集在他父親旗下的一幹健兒也是盡皆散去,只剩了幾個忠心耿耿的老家人和一條小船……明末的海盜團夥大抵皆是如此,若是興旺發達的時候,一個鍋子裏吃飯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事情稍微有點不順,大家立刻一哄而散,決無什麽忠心和凝聚力可言。張偉乘機利用自己在澎湖群豪之中人緣甚好的優勢,設法大加籠絡,總算是把這位小正太施瑯給收留到了麾下,勉強滿足了一點名人收集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