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空海》拾想(第3/4頁)

故事愈是真假相映、虛實相生,就愈扣人心弦。

夢枕獏憑豐富的歷史知識,以及充沛的想象力,做到了。

不知道夢枕獏當初如何構思,他找到楊貴妃生死之謎這個切入點之後,和另一個點——空海入唐取經,連綴成一條軸線,一拉便拉開小說序幕,扯出一段故事。

也許日本人對楊貴妃未死的傳聞比中國人更敏感。

日本有個叫做久津的漁村,被稱為楊貴妃之鄉,因為當地人相信當年楊貴妃大難不死,乘船漂泊,最後漂到日本“唐渡口”,也就是今日山口縣的久津。

有這一層地緣關系,加上故事淒美,要想不成為日本小說題材也難。

楊貴妃之死,眾說紛紜。官方說法是玄宗逃亡途中,為平眾怒,把楊貴妃縊死於馬嵬驛。其他死法,或曰死於亂軍之中,或曰吞金而死。

或者根本未死。

如果沒死,下落何方?隱姓埋名、流落民間(做了道士、女尼)最可能,也最合理,但最沒想象力。

最為勁爆的觀點出自已故學者衛聚賢(許多資料誤為“魏聚賢”)《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說楊貴妃遠渡重洋,被人帶到美洲大陸去了。是耶非耶,關鍵不在楊貴妃是不是到了美洲,而是中國人是否發現了美洲?

比較起來,楊貴妃在重重掩護下,漂洋過海,逃亡並終老於日本的說法較為合理,較不誇張,而且充滿想象空間。

但這麽一來等於否定正史書寫。“上(玄宗)乃命(高)力士引(楊)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屍置驛庭,召(陳)玄禮等入視之。”《資治通鑒》這樣記載。

夢枕獏處理這個歷史題目,絕頂聰明,他既不說中國史書寫錯,也不說民間傳說是對的,他說兩者皆對。

然而死就死,活就活,怎麽可能又死又活,兩者都對?夢枕獏必須自圓其說,而且圓得漂亮。

夢枕獏說,兩種記載都對,但事實只有一個:楊貴妃被縊死,卻未真死,道士運用“屍解法”,讓楊貴妃逃過一劫。

夢枕獏調和正反,在矛盾中求統一,這份想象力真令人佩服。

然而人終有一死,即使楊貴妃不死於馬嵬驛,但在日本含恨以歿、抱憾以終,也足以讓人掬一把同情淚。

往者已矣,生者何堪?

在世人想象中,楊貴妃難遣人間未了情,怨念如此之深,不太可能羽化登仙,只好以鬼魂形態繾綣世間。夢枕獏便扣住這樣的人性心理,活化故事素材。

到底楊貴妃在整個故事扮演什麽角色,光看前幾冊還不能斷定,在楊貴妃死而復生卻魂飛魄散的淒厲情節中,讓人更迫不及待全集之出版。

大學者、大作家談起啟蒙書,幾乎都不是四書五經,反而是章回小說、童話、小人書。大人視為不登大雅之堂,卻引領他們步向知識殿堂。

能夠開啟讀者想象的窗、知識的門,這種通俗文學,便不是普通文學。

《達芬奇密碼》大賣,帶動討論熱潮,多少人這輩子第一次聽到“聖杯”這名詞,第一次仔細端詳《最後的晚餐》畫作。認識達芬奇的人更多了,傳記和畫冊不知多賣了多少。

許多小朋友,從三國電玩、漫畫,一路連結到《三國演義》、《三國志》,對於三國歷史,原來不知道的知道了,原來沒興趣的有興趣了。

不論出發點是好奇心、求知欲或性好八卦,若因此而留意相關知識,多聞闕疑,總是好事。許多知識,寫在教科書裏,學子望之卻步,遑論吸收。

不是說通俗著作或遊戲可以取代書本知識,但那是起步,現在一小步,以後一大步。知識源於興趣,學問出於好奇。

或曰,《達芬奇密碼》裏扭曲歷史、宗教,蒙蔽真相,誤導學子,莫此為甚,甚至有教會要求查禁《哈利波特》。殊不知識者正可利用這個機會導正澄清。平日授學說教,無人聞問,這下子趁話題正熱,議題當紅,透過大量采訪、撰文,聲音會被聽見,反而是宣揚教義、倡導學術的好時機。

《沙門空海》不是知識小說,但讀者若能受到刺激,為了解故事背景而延伸閱讀,就能長知識、生智能。也許當《沙門空海》紅透書市,也會像《達芬奇密碼》那樣衍生系列知識性的周邊產品。除了空海等人物傳記,大唐史、日本史、西域史、佛教史、回教史、祅教史、中日交通史、有關巫術的筆記小說、有關楊貴妃和唐明皇的野史傳說,都有得聊。皓首窮經,其樂融融。

讀《詩經》可以“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詩經》不是自然圖鑒,所以能夠認識草木鳥獸,還有賴延伸閱讀。用這種心情讀《沙門空海》,也許更添趣味。

空海引進門,學海看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