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如親顯化享靈山 金蟬破戒貶東土 (第4/5頁)

譬如渡河,舟大乘眾,船小乘寡。乘者,載巴!昔時之法,只渡打坐面壁之輩,不渡世俗之眾。法筏小矣!各今欲說大乘教怯三藏,為達涅槃有‘六度①’、‘四攝②,僧俗居士修之,無須餓體勞骨:行止坐臥,隨時參禪;寺院家居,皆是道場。慈航普渡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爾等以為如何?”問畢,只有迦葉因受師父褒揚聽得仔細,應聲答道:“師父,弟子以為:

小乖郭外月,大乘庭間花。

隨時可參訪,馨香百姓家。”而其他弟子大都抓耳撓腮,焦躁不安如來見狀,隨住了講,責道:“爾等心不在焉也!”

目連笑道:“都怪觀世音這般招眼!”如來嘆道:”如此,我空有至理妙義,怕也是嘴上抹石炭——白說!”文殊菩薩向以智慧見人,因平素如來事事倚重觀音,心中不甚受用,乘譏獻策道:“莫如把她遣派千萬裏之遙,另立道場,有事召之,無事自回只如此殿堂方可清靜!”普賢為一日邀觀音吃茶,竟遭婉拒,亦附議道:“去南贍部洲最好!”如來微微頷首。

忽見觀音拈一枝粉荷入內,那花兒嬌嫩欲滴,蕊含芳露,襯著觀音玉容情姿,反比花又勝一籌。大眾瞠日,如醉如癡。觀音趨佛寶座前獻花。如來接過,賞看把玩,“好花,好花!”問諸弟子:“知其何處來?”弟於亂紛紛應答,或曰:“從水中來。”或曰:“自藕上生。”如來看觀音,觀音綻笑啟齒:“此花自無中來。”復問:“往何處去?”答:“往空中去。”如來笑道:“便叫它‘往空中去’!”拋花於空,只見它飄飄悠悠,轉眼不知所在。如來道:“觀世音,你看它落於何處?”觀音開天眼,運神通,霎時便遙視了三千大幹世界。見那枝荷花落在一片湛藍大海中,隨波浮向一個海島。島上喬松修篁,泉吟鶴影,清幽宜人;崖畔峻石鏤洞,潮湧濤鳴,聲若梵音,觀音忍不住贊道:“好個去處!”如來趁機道:“此乃南贍部洲南海中之普陀洛伽山。你既喜歡,何不去彼處設一道場,傳我教三寶,驅暗攘昧,教化一方?”觀音失色,知其不可更改,悲戚道:”此乃恩師擢舉,敢不從命?只不忍遽離蓮台也!”如來道:“靈山與南海雖數萬裏之遙,但依你神通,來去不過三兩個時辰,可常來看顧。”

觀世音只有應了,又道:“弟子蒙師父不吝賜教,法力日增,近日修得能呈三十三應身相隨緣顯化,度脫眾生,願一一展示,請師父指點。”如來稱善,觀音便在大殿上變化。只見她倏忽持楊柳凈瓶,灑點甘露,雍容大度,① 六度——佛教指由生死此岸到達涅箓彼岸的六種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② 四攝——指大乘佛教攝受、救度信徒的四種方式:布施、愛語、利行、(利於眾生的行為)、同事(與眾生共同行動)

帔據飄逸,民間所謂“楊柳觀音”;須臾又立於兩扇蛤蜊殼中,如美人出浴,嬌慵可愛,乃是“蛤蜊觀音”;轉瞬則面若少艾,雙手拈蓮,坐於田田荷葉之上,天真殊美,清雅純情,是為“持蓮觀音”..那觀世音依次將三十三相現出。如來閃慧細細觀看,油然贊道:“美哉,美哉!觀世音內心空湛無礙,外相端莊妙麗,盡得我佛門風骨流韻矣!”

那觀音便施禮辭別如來。如來不免惆悵,遂道:“你去南海,自當勤勉,然救苦救難,乃無量之事,亦應體恤自己。我著龍女為你內侍,惠岸為你護衛,二十諸天隨行,聽你調遣。再賜爾四方呼救、分身無術時有千手千眼,廣大神通!”觀音叩頭謝了,趨前,如來俯身切切授了口訣。眾弟子艷羨不已,道:“師父,何謂千手千眼?也讓我等長長見識。”觀世音果然靈慧,頃刻之間,已得了大法力。見如來應允,便跌坐蓮花寶座,放億萬道光彩;面有三目,正面二手當心合掌,十六手分持金剛杵、三戟叉、寶輪、寶珠、寶印、寶鈴、錫杖、蓮花、楊柳、琵琶、胡琴,箜篌;又施無畏印、把絹索,灑雨露;余九百八十二千臂,如菊花之瓣疊現於瑞靄彩霧中。手手皆有一眼,明眸流眄,洞察三界。誰知這一看竟看出毛疵來了,急斂祥光道:“弟子望見金蟬子破戒後兀自煩惱,我去救他則個!”如來開慧眼也看見金蟬子正在自家蓮池畔失魂落魄,唏噓傷悲。佛祖內心惋惜,不免嗟嘆,吩咐觀音速將金蟬帶回。觀音急縱祥雲去了。

卻道金蟬在家與娘子朝歡暮愛,不知日月。這天在庭院賞花觀景,為討夫人歡心,要變滿池五色蓮花。卻久久入不了定。內心煩躁,好容易尋到遊神,歸了源,因法力衰微,勉勉強強現出一朵紅蓮,又小又銹,隨風而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