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三十一章 別時提劍救邊去(第5/7頁)

這一股力量並沒去拯救老李,而是送到了諸葛一輝身上,裹挾著他朝莊外飛去。諸葛一輝駭然莫名,只能隨著力量飄然飛開,遠遠看著老李的身軀消失在天人筆的光芒中。

天人筆吞噬了七賢之後,利芒愈盛,又分出幾十條觸須,分別刺向困在桃李陣中的諸葛家筆冢吏。慘呼聲此起彼伏,赫然成了天人筆的一次盛宴,把諸葛家和韋家收藏的各種筆靈盡數吞噬……

此時韋家藏筆洞前,死裏逃生的一幹人等聚攏在一處,面無喜色,渾然不知外面的劇變。

雖然青蓮筆與從戎筆成功迫退了諸葛家,可沒有人高興得起來。韋家這一次傷亡極其慘烈,筆冢吏近乎全滅,筆靈損失殆盡。

“韋家的小孩子們和女眷,都還在藏筆洞裏吧?”羅中夏問道。韋定國轉頭望了望洞口那幾個大字,用一種沙啞、低沉的聲音道:“是的,他們就在藏筆洞的最深處。”

羅中夏搖搖頭,他怎麽也沒想到,為了筆靈,居然要殘殺到這種程度。

諸葛家也罷,韋家也罷,似乎為了筆靈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整個家族的命運和幾百條人命,就這麽不值錢?這實在超出了羅中夏所能理解的範圍。

難道才情就真的比人的性命更加重要嗎?筆冢主人保存才情的初衷,難道不就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活下去嗎?

羅中夏覺得自己在贏得一場勝利後,反而變得惶惑了。他有些茫然地走到二柱子跟前,想把他攙扶起來,卻發現這個小家夥倔強地瞪著內莊的廢墟,雙拳已然緊緊地攥著,不肯收回從戎筆。兩道眼淚嘩嘩地從他的眼眶流出來,卻無法融化他堅硬憤怒的表情。

羅中夏回頭對韋定國道:“把他們都叫出來吧,我要收筆了。”

韋定國擡起暗淡無比的眼睛,似乎對這一切都毫無興趣。韋家藏著七侯之一,這麽驚天動地的消息,此時在這位老人心中,卻也掀不動任何波瀾。他緩緩起身,弓著背走進藏筆洞內。

羅中夏暗暗嘆了一口氣,開始按照陸遊交代的法門準備。

深藏在韋家藏筆洞內的這一支管城七侯,叫作慈恩筆,乃是煉自唐代一位高僧,這位高僧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和尚——玄奘。

玄奘當年一人西行五萬裏,歷時十七年,取回經論六百五十多部,返回長安之後,他又潛心譯經,先後十九年,譯出七十五部經論,前後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就了震古爍今的大功德,可謂取經至心,譯經至筆。後來他在大慈恩寺內建起一座五層高塔,用來存經,名之曰慈恩塔——也即後世之大雁塔。玄奘圓寂之後,他一生心血,便凝煉成這一支慈恩譯經筆。

佛家有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慈恩塔貯中原之釋典,總佛法之精要,天生有容納收儲之能,儼然就是一處小世界。當年筆冢主人把它放在韋莊後山,自然就形成一處秘藏洞穴。韋家傳承這麽多代,竟無一人覺察到,這韋家藏筆洞,竟然就是慈恩筆的本體所化。

所以羅中夏得先把韋家人叫出來,才能收筆。

因為外面有韋家遮護,慈恩筆的封印並不似天台白雲、靈崇、青蓮、紫陽幾支筆那麽復雜。只要用玄奘當年譯經用過的一支小毫,就可以點化而開——前提是,使用者必須是另外一個七侯筆冢吏,這就防止有人誤打誤撞。

羅中夏取出陸遊給的譯經小毫,喚出點睛筆來。點睛能指示命運,與志在超脫輪回的佛經最為相合。它一出現,就自動附在小毫之上。羅中夏緊捏著筆杆,一等韋定國把人疏散出來,就立刻收筆。

眼見韋定國遲遲不出,羅中夏有些焦急。韋莊外頭如今是個什麽局面,他們也不知道,但函丈絕非善罷甘休之輩,得抓緊時間才成。

忽然二柱子從地上跳起來,警惕地看向天空,從戎筆如長劍淩空,無比戒備。顏政、秦宜等人也無不色變,幾乎要憋悶而死。

只見莊外紫雲滾滾,天人筆已經吞噬完了諸葛家的筆冢吏,收入金色觸須,朝著藏筆洞而來。它這一次吞噬了幾十支筆靈,變得前所未有地強大。那藏匿不住的兇悍氣息,遮天蔽日,比當年吞噬桃花源還可怕,大有天上天下唯儒獨尊的氣勢。

“不好,它不是沖我們來的,是沖著慈恩筆。”羅中夏大喊。

如果是對付這些小人物,天人筆根本不必顯露真形。函丈苦心孤詣籌劃了這麽一個局面,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同在七侯之列的慈恩筆。

顏政和二柱子縱身要去擋住,可秦宜一下子把他們拽回來。天人筆現在太強大了,一兩支筆靈過去,只是送死而已。

“你倒是快點收筆呀!”秦宜沖羅中夏大吼。

“可是……裏面還有人呢!”羅中夏遲疑道。韋定國和韋家最後的老幼病殘,還沒從裏面出來。現在收走慈恩筆,那些韋家人就會全被嵌在山中,與死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