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我與學生有段緣分(第4/4頁)

其實除了學生所言之外,這個書名對正值青春的人來說,也許會讓他們覺得有一種年輕人的思考和尋找,有年輕人的執拗、自信、自我、個性和存在感;而對處於青春尾巴的人或中年人來說,這也許是一種人生的沉澱,是感慨,是追憶,是對話。而且這個書名,即使人老了,都不會討厭它;但是人老了或成熟了,對“我青春,故我追問”這種書名就會討厭。說到底,我只是想選一個到老了都不會後悔的書名罷了。

除了適用對象較廣之外,還因為它表達了一種樸素得直入人心的思想。如尹建莉老師也喜歡這個書名,因它“有所指”,使人歡喜或懷想。而在形式上,目前的書還沒有或絕少把“青春”、“用來”、“追問”中的兩個詞合在一起的。這個書名除了切題之外,更是通俗易懂、自然質樸,就像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樣。我也發現,這個書名雖源自我的感悟,但是無意中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裏面那句“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的啟發,就像曹禺寫完了話劇《原野》,才發現其結尾無形中受到奧尼爾《瓊斯王》的影響一樣。

我是一位老師,教過不少學生,但同時我也是一個學生。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我遇到了不少好老師,除了宋劍華老師、李怡老師、毛翰老師之外,還有張興成老師、胡媛老師等很多教過我的老師,以及王兆勝老師、邢少濤老師、吳奕锜老師等編輯老師。即使是只通過電子郵件跟我聯系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她對我的鼓勵和坦誠,我也會銘記於心。奇怪的是,她和編輯胡喜雲、鄒紹榮一樣,都與我素未謀面,但她們對我的書稿都有一句相同的評價,就是“學生遇到你這樣的老師,真是有福了”。這令我汗顏。

2013年3月31日畢業論文答辯後,我請了我剛進大學教的那一級即2009級,不同班級的十位交往較為密切的學生一起吃了頓飯。這也許是第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因為他們畢竟是我真正的大學教學生涯的第一站,佛曰一切有緣,因緣相聚,因緣分散,這很正常。因為不涉及功利,所以活得快樂平靜。

歌德說“我愛你,與你無關”,張愛玲說“我愛你,關你什麽事”,那麽我也可以說“我無意教育別人,我只是表達我自己”。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日志書稿是一種命運的安排,是一件積德的事情。有人說我很傻,有人說我傻人有傻福,有人說我不是傻而是癡,人必有癡而後有成。其實一切都因為我只是做我自己罷了。我的日志應該會繼續寫下去的,這是一種內心探尋的方式,也是一種內心交往的方式。因為真實,所以完美。

黎保榮

2014年9月10日第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