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我與學生有段緣分(第2/4頁)

也有很多不是在節日裏的評價,更能看出學生的領悟。如月兒說“真正平靜的人是很有感染力的,老師就是這樣的人”;“老師您很有責任心”;“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無痕說我“具有一種安定的力量,也比較幹凈”。啟鑫說我“活得真實,真乃良師”。寧馨兒和Win-tree都說我是她們的精神導師,後者還詳細地提到我“淡定,有能力的謙虛”;“淡然,知足,有定力”;“有責任感,認真,具有研究精神,實事求是”;“優秀而又好的老師真的不多,遇到您是我的幸運”。莫名說:“老師所講的教學生愛,區分無知、無恥、無用很有用。”樂未央說:“打心裏對您比對其他老師多了一份敬重和感恩。”L.ting說“老師您心境很平和”;“是我求知路上遇到的良師、導師”;“我想盡量把論文寫得比較完善點,不然不像您帶出來的學生”。小說尋說:“您是一位善良有良知的老師,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或許,您並沒有大師般的才能,但是您有大師般的仁愛。”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些評價都是他們在QQ裏給我留言或跟我聊天時提及的,可以見出他們的觀察。他們的真誠令我慚愧,促我反省,也催我前進。催我前進的結果就是寫日志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當然這也許更因為我的性格所致,因為在他們評價之前我早已經開始寫這種解惑式的日志了。

我當過學生導師,現在該制度取消了,因老師少,學生多。我現在正在做帶班導師。這兩年多時間,我寫了200多篇日志,它們都是為回答學生的問題而寫的,現挑選出其中的80余篇結冊成書。

這幾年,我做大學老師,發現學生的問題各種各樣,數量很多。他們呈現問題的方式大致如下:或者主動問我,如以電話、郵件、QQ留言或聊天或課下當面提問等方式;或者是我看了其作業、說說、日志和群裏的發言而獲悉。他們的問題類型則涉及學習、考研、愛情、實習、找工作、性情、習慣、青春、追求、教育、社會、文化、學術等問題,集中地體現在對愛情、成長和教育三個方面。我把本書內容分為“叩問愛情”、“探問成長”、“追問教育”三大板塊,就是希望每一板塊都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我覺得我擔著一種責任,即為人師表,不能只是為了生存,不能只是傳道、授業,還要能給學生解惑尤其是解其心理困惑和人生困惑,或者至少做一種引導,從而讓他們能夠在學習、生存之外,修養得到熏陶或提高,思維得到開發或拓展,心理得到安慰或平靜。

基於這種認識,也基於自擬的“不爭有為,寧靜清越,仁愛謙遜,上善若水”的座右銘,我放棄了很多做研究的時間,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義務地寫相關的日志作解答。編輯鄒紹榮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解惑很大程度上是解生活之惑,也就是解做人之惑。”本書就是我“生活的成果,做人的成果”。的確,如果這兩三年不寫這些日志,只做學問,我會多寫一些論文,但“我就不是我了”,就得不到這樣的心靈成果了。可以說,本書真的是一本心靈之書、安靜之書。我不知道其內容到底能夠幫助多少人,但哪怕只幫助一個也很好。這就是我的理念和我能夠堅持的原因。

這些日志,除了被閱讀,有些還被朋友、學生評論、分享、轉載和點贊,我偶爾也會主動發到學生群裏。如日志《你對男人沒有要求,就等於對你的未來不負責任》,在我沒有加多少好友的情況下,4天被閱讀1 000次,半個月被閱讀1 300次,21天被閱讀1 450次,被分享、轉載、點贊大概240次。這至少證明年輕人是關注我的空間的。我的做大學老師的同學還給他們的學生看,說其對學生幫助不小。我原本只是出於幫助學生和化解自己困惑的初衷來寫日志的,從來沒有打算過出書。但是有的朋友、學生看了我的日志,說其很有現實意義,具有商業價值和思想價值,很有啟發,值得出書。

學生對我日志的評價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整體評價。如L&M說我的日志“很好很實用”,“很多想法對學生都很有幫助”,“就應該出版,受益的人會更多,因為有那麽多迷惘的大學生”。亦心亦旸說其“不是讀一次兩次就夠的,是應該成為枕邊書的”。Man-nan人說他要編一個“黎博士經典語錄”。吖少說:“畢業後還是很喜歡看老師的文章,每次看完似有所悟,心也平靜、淡然些。感謝您願意共享您的文字和正能量。”而奚若的話可以作為代表:“很感謝老師跟我們分享這麽多關於生活、關於工作的事情,很現實,也很一針見血。有些觀點也許就是我們苦苦尋找的那一醍醐灌頂,可讓人豁然開朗。有的觀點我們現在不認可,但看過了到底心裏知道些,說不定時間久了,對立或者贊同的想法就會成形。我相信同學們對您的日志都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留待自己的人生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