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三國(5)

收到消息的曹操也懵了一下。

揚州富庶,豪強眾多,他明面上入主揚州,實際上四面楚歌,光是應付吳郡豪強就耗禿了他不少頭發,對外卻要撐出一副底氣十足的樣子,孫堅暫時不會輕舉妄動,但隔壁徐州的張超是個強敵,說實話,他在打開絹帛的時候已經做到了看到戰書的準備。

結果卻是要他交贖金買人?

曹操差點沒把絹帛扔了,他現在糧草也不足,一路上收攏來的兵力不少,屯下的糧草不多,要他花十萬石去贖兩個壓根不認識的……曹操還沒惱完,一個荀字陡然入眼。

大半夜的愣把他看得一激靈。

曹操不缺武將,最缺的就是謀臣,荀家乃是大家,荀彧早年便以王佐之才聞名,荀攸不顯山不露水,卻是他幾次三番相邀的大才,誰成想會被張超截了胡,截胡也就算了,贖人是什麽操作?

曹操多疑,想了許久也沒個定論,往好處想是張超有眼不識金鑲玉,要拿寶山換糧草,往壞處想,這是一出雙簧戲,荀家叔侄新到徐州,準備替主公薅他一筆糧。

理智上來說曹操偏向後者,情感上來說曹操希望是前者,他這會兒手頭上沒什麽可用的人才,先前一個陳宮已然被他驚走,如今帳下無人,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思考,最終曹操還是決定賭一把,輸了不過是十萬糧草,贏了卻能撈來王佐之才!

當即派人去和張超接洽。

荀氏叔侄名義上扣在張營,實際上誰也沒把他們當囚犯,臧洪明知李澈決定的事情不可更改,卻還是成日陪在荀家叔侄左右,希望能改變這兩位的想法。

到底還是意難平。

張超還是個小小郡守的時候,他為張超管理內政,對外謀劃,盡心盡力,主臣相得,他不是不能容人的下屬,並不介意被李澈搶去名位或風頭,可介意他獨來獨往不把主公看在眼裏,更看不慣他排擠賢良一手遮天,倘若他能說動荀家叔侄,再又這兩位大才說動主公,李澈自然也就翻不起風浪。

只能說臧洪的想法是好的。

荀攸笑臉迎人,看上去敦厚中帶著一絲絲傻氣,實質上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把臧洪的話聽進去。

臧洪壓根就沒認清自己乃至張超在徐州的地位。

在荀攸看來,李澈是個極為危險的人物,他看似謀臣,卻有代主之意,如今士庶之別嚴重,倘若李澈不依附於張超,憑他一人聲望根本打不下徐州這麽大的家業,而諸如袁紹曹操一類世宦子弟,但凡打出旗號來就能征兵借糧,打出一片地盤,庶人想要出頭,太難。

李澈顯然是在通過張超實現自己的抱負,等到時機成熟,張超一死,扶幼主而立,幼主再死,便是取張而代之時。

所以張超不能有屬於自己的謀臣班底,至於這個不大聰明的臧洪……

荀攸露出了一個敦厚的笑容。

傻人總是有傻福的。

看透不代表要說破,假如李澈這時已是人主,荀攸覺得自己倒是可以留下,但現在顯然不是好時機,李澈在蟄伏,他也不可能自降身份去做庶人的謀臣,何況有兵有將就是缺謀主的曹操不香嗎?

曹操自然是香的。

他不僅備齊了糧草,派遣手下大將夏侯惇前來贖人,更書信一封寄給張超,信中感激之語真摯。

夏侯惇來到張營時謹慎得不像個武將。

十萬石糧草自然不能一次性給,按照曹操的意思,他先給六萬,帶走荀彧,再給四萬,帶走荀攸,這屬於分散風險,假如張超反悔,那他可以少損失一點。

和張超不同,這是一個機智的主公。

李澈也沒打算坑他,生意就是要有來有往,以曹操的智力,想來日後做生意的地方還多得是,具體細節很快商定,約好三日之後仍由夏侯惇押送糧草,到時候一手交糧一手交人。

夏侯惇來這一趟主要是為了驗貨。

曹操手底下有幾個潁川出身的官員,見過荀家叔侄的也有兩個,這次便是跟著夏侯惇來了一趟,這話不能擺在明面上說,反正回去之後報給曹操,都說是真的。

荀攸和荀彧對曹操肯花錢來贖他們並不感到意外,就算不為他們,事後曹操放出風聲去,張超為糧草賤賣人才,而他曹操千金買馬骨,高下立現,各方人才心中自然會有考量,說到底這是一場主公之間的博弈,只是曹操這會兒還不知道,和他博弈的不是張超,而是張超帳下小小謀臣罷了。

正是這時節,徐州外面的探子傳來消息,說是義軍散後,袁紹屯兵河內,得冀州牧韓馥資助軍糧,慢慢養大了胃口,不肯仰人鼻息,便使了一出賊喊捉賊的戲碼,假稱要和北平太守公孫瓚聯手圖謀冀州,公孫瓚上當,帶兵而來,袁紹卻背地裏把消息傳給韓馥,韓馥得知公孫瓚來攻,當即驚得要把冀州讓給袁紹,等到公孫瓚大軍趕來,冀州已然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