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三國(4)

洛陽那邊,因呂布戰敗,城中人心慌亂,董卓的謀臣李儒便建議提早遷都長安,義軍兵踞洛陽時日不長,一旦西涼鐵騎出城,以袁紹的威望,尚不到令天下諸侯自帶軍糧跟他追擊董卓的地步。

事實也正是如此,董卓在洛陽城中焚燒宮闕,擄了天子與先帝後妃,又強遷洛陽百萬人口,有不從者虐殺示眾,為防軍心渙散,還縱容軍士淫辱百姓妻女,美其名曰勞軍,軍心大定,行軍速度卻也快不起來,然而袁紹義軍入城之後,十幾路諸侯沒有一個肯去追董卓。

曹操怒斥袁紹連同義軍諸侯,曰:豎子不足與謀。

隨後帶兵追擊董卓,戰於滎陽,不料為董卓斷後的是呂布,曹軍大敗而歸。

之後孫堅於洛陽亂宮得傳國玉璽,卻被在場一人報於袁紹,孫堅咬死不認,自領兵回江東,卻被荊州劉表截住,損兵折將,奪路而逃。

曹操帶兵投往揚州,孫堅帶人往江東去,不多時都發覺了鄰近的徐州易了主。

曹操如狼,孫堅似虎,兩人帳下文臣武將無數,即便戰董卓劉表時折兵不少,也難擋威勢,張超夾在兩人中間,宛如一只肥美多汁的小綿羊。

張超慌得一批。

李澈覺得問題不大,畢竟他其實沒覺得自家和這兩家有什麽差距,張超唯一比不過這兩人的地方是他帳下沒有大將,但他本人也能當成武將用用,時值亂世,想要待價而沽的能人不知多少,漢室攏共十三州,張超占一個,他帳下無人反倒是優點,能吸引各路空窗人才。

曹操剛到揚州不久,孫堅還在路上,李澈便讓張超廣發招賢令,徐州境內的能人有一個算一個群發到家,對外也展露出一種求賢若渴的態度,張超這個人雖然沒什麽優點,但主公這種東西稍微包裝一下,外人又看不出來。

招賢令出自李澈之手,除了詳細地描述了一下張超對漢室的忠誠和打徐州的考量,對人才的要求還有待遇,寫得清清楚楚,決不像如今招攬人才時的模糊。

不多時便有數名武將來投。

沒辦法,李澈的招賢令裏根本沒有對文臣的需求。

在李澈看來,武將是稀缺資源,文臣則不要多,有一個臧洪管理內政,加一個袁綏幫幫閑,還有陶謙本人的謀士班底,已經夠用了。

反正他是適應不來做個什麽事要找一大群人商量的風氣,又不是沒長腦子。

來求職的武將中名氣最大的叫做太史慈,從前做過官,後來犯事賦閑在家,這人是李澈的重點拉攏對象,因他住得不遠,李澈幾次三番派人去求請,第一次許以重金高位,太史慈拒絕,第二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太史慈仍舊拒絕,第三次李澈把張超趕過去禮賢下士,原本沒報太大希望,卻不料太史慈和張超一見如故,也沒擺什麽架子,直接跟著張超回來了。

太史慈屬於高配版張超,雖然是武將,卻是有頭腦的武將,給他點兵可以自己打仗的那種,李澈對他十分滿意,立刻就分撥給他五萬新兵,交由他全權操練。

饒是太史慈也被這沉重的信任嚇了一跳。

李澈是真沒辦法,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像太史慈這樣規格的武將,來了就得是扛把子,不然再來了新人,拿什麽去震懾?

以太史慈的頭腦,來了徐州沒多久就發覺過來,徐州主事的並不是張超本人,而是他帳下的謀主李澈,張超對他言聽計從,內政軍務大權全在這人手上,他維持了一個謹慎的態度,既不疏遠也不親近,專心只做自己的事情。

李澈也不和他刻意交好。

孫堅先鋒失利,歸程路上又被劉表半路阻攔,回到江東時十分狼狽,手底下人馬剩不到一萬,占州太過勉強,便拿下了幾個郡縣暫時屯兵,準備休養生息。

孫曹在側,李澈一點都不慌,鼎有三足,三足最穩,他若向曹操出手,需防備孫堅,若向孫堅出手,又恐曹操來攻,曹操大約也是這麽想的,而孫堅苟還來不及,自然不會主動挑事。

洛陽那邊的風聲李澈也有耳聞,雖然孫堅發過兩回誓,說傳國玉璽若在他手裏,他必不得好死,但天下群雄顯然沒把這話當回事,不然劉表也不會下了狠手來攔他。

李澈沒準備立刻挑事,張超的勢力明面上是最大的,但他手底下的兵畢竟有水分,徐州軍心還在陶謙身上,太史慈操練新兵還需一段時日,最重要的是春耕在即,沒人會在春耕秋收的時候打仗。

如此過去小半個來月,一日太史慈忽綁了兩個文人打扮,自稱兩叔侄的人來到張超面前,稱這二人從潁川去投曹操,路經徐州,正好被太史慈撞見,太史慈覺得和曹操開戰在即,不應放這二人去,卻又怕於張超名聲不利,於是將人帶來問詢。

張超坐在主位,半晌沒有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