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一場猝不及防的大戰(第2/3頁)

7月初,諾曼軍隊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占領了威塞克斯王國最為富庶的南部地區,不但沉重打擊了威塞克斯王家艦隊,還殲滅了威塞克斯陸軍最為精銳的南地軍團,如無外力介入,勝負幾無懸念。懾於諾曼軍隊的空前威勢,聯邦高層終於在意識上形成了相對統一,以提高國防動員等級、在西部邊境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等手段向諾曼帝國施壓,但諾曼軍隊在威塞克斯戰場上高歌猛進,這種常規手段已是收效甚微。中旬,諾曼軍隊已兩路逼近威塞克斯首都蒂克城。聯邦政府通過外交渠道向諾曼帝國發出警告:如若諾曼軍隊攻擊威塞克斯首都,其意義已經超出了反擊作戰的範疇,阿爾斯特自由聯邦將視諾曼帝國此舉為軍事侵略,阿爾斯特-威塞克斯同盟條約的防禦同盟條款自動生效,兩國即時進入戰爭狀態。

經過戰後二十年的恢復和發展,阿爾斯特自由聯邦的工業實力和國防動員能力大幅領先於諾曼帝國。對於兩國之間的差距,諾曼人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從介入北弗裏斯危機到進入威塞克斯本土,他們都是打著局部戰爭的幌子,既不進行全面動員,也不轉入戰時生產,而是以拆東墻補西墻的形式,從各處防區抽調部隊增援威塞克斯戰場,由此造成了東部邊境的防禦空虛。面對聯邦政府的警告,諾曼政府很痛快地做出了讓步:他們向聯邦外交官員做出了絕不進攻威塞克斯首都的保證,並表示諾曼方面願意接受停戰斡旋,條件是威塞克斯全盤接受諾曼帝國和弗裏斯王國的停戰要求。

可是,諾曼帝國和弗裏斯王國提出的停戰條件不但苛刻,還有踐踏威塞克斯王國尊嚴之嫌,就連聯邦外交官員也覺得愧於啟齒,威塞克斯王室和政府怎麽可能接受?

於是,諾曼軍隊繼續在威塞克斯領土上縱橫馳騁。他們果然履行了承諾,沒有強攻威塞克斯首都,而是調轉兵鋒,勢不可擋地殺入了威塞克斯東南部地區。至7月中旬,擁有近二十萬精銳的威塞克斯東地軍團只剩下數萬殘兵,多個戰略據點和工業重鎮落入諾曼人之手。要知道東南部地區是威塞克斯重要的礦產區和工業區,全國三分之一的稅收來源於此,這裏還是威塞克斯王國與阿爾斯特自由聯邦的陸地國境所在。一旦諾曼軍隊全面占領了威塞克斯東南部地區,不止是切斷了阿爾斯特-威塞克斯同盟的陸上紐帶,還獲得從北方進攻阿爾斯特自由聯邦的戰略跳板。

直到這個時候,那些對諾曼帝國心存幻想,對威塞克斯王國幸災樂禍,對自身處境認識不足的聯邦人士,終於意識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錯誤:最有實力的盟友被打殘了,固有的地緣優勢被打破了,自身戰備狀況還差強人意……在當前的形勢下,諾曼人無論采取速攻還是打持久戰,聯邦軍隊都很難再像上一場戰爭那樣取得偉大的逆轉。

在諾曼軍隊攻克威塞克斯東南部工業重鎮羅塞城的第二天,阿爾斯特自由聯邦終於宣布進行全國總動員——所有17-49歲的男性公民,只要身體健康,全部被列入了軍隊的征召範圍,這意味著聯邦軍隊打開了那扇幾乎可以源源不斷獲得兵員補充的大門;所有登記在冊的工礦企業,無論國有還是私營,都要根據國防委員會的調度轉入戰時生產;聯邦所有的人力和物質資源,從發布動員令的這一刻起,全部納入聯邦國防體系——這,是聯邦人通過上一場大戰所獲得的最為寶貴經驗財富!

獲悉阿爾斯特自由聯邦進行全國總動員,諾曼人毫不遲疑地發布了他們的總動員令。數百年的軍事傳統,趨於完美的參謀體制,更小的國土面積,更集中的人口分布,更發達的交通設施,讓諾曼帝國擁有更為精良的動員體系。縱使如此,諾曼帝國派駐聯邦的外交官員還是在第一時間向聯邦方面洽詢了終止總動員的可能性,得到的答復是諾曼帝國在24小時內停止動員並宣布停火,十天內從威塞克斯東南部撤走軍隊。在此前提下,由諾曼帝國、威塞克斯王國以及阿爾斯特自由聯邦進行三方停戰談判。

對於聯邦政府提出的要求,諾曼帝國方面最初的回應是希望將24小時寬限至48小時,並且口頭允諾,只要兩國同時停止動員,諾曼帝國可以保證十天內從威塞克斯東南部地區撤出所有部隊。

在萊博爾德總統的主持下,聯邦國防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以投票方式否決了諾曼帝國提出的寬限時間的要求——諾曼帝國必須在24小時屆滿之前做出決定。一旦超出時限,阿爾斯特自由聯邦的全國總動員將按既定計劃進行下去,整裝備戰的聯邦軍對,將對一切危及本國安全的外部力量發動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