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7(第3/4頁)

劉楚立刻提出質疑“有異議,證人的證言與本案沒有關系!”

審判長“辯護人,你到底想問什麽?”

徐爍回答道“尊敬的審判長,證人的證言可以證明被害人連啟運在生前曾經對多位女性的心理造成傷害,包括他自己的妻子蕭雲霞,令她在高壓之下做出一些過激行為,這也是為什麽我的當事人田芳會在案發當日,會向被害人做出激烈反抗。”

審判長“辯護人要盡快進入關鍵性問題。”

“是,審判長。”徐爍隨即又問顧瑤“證人,你剛才說蕭雲霞拿著扳手對你和張麗椿進行威脅,然後發生了什麽事?”

顧瑤“我和張麗椿一直躲在車裏沒有出去,這時候徐律師你出現了,你制止了蕭雲霞,但蕭雲霞因為得知你是田芳的辯護人,開始對你進行攻擊,這個過程全都被我的行車記錄儀拍了下來。”

徐爍微微一笑,很快將行車記錄儀裏的視頻呈上法庭,但礙於時間有限,且這段視聽證據和被告人、被害人均無直接關系,所以只能留在庭後審核,幸而徐爍將這段視頻裏的幾個關鍵性畫面截圖下來,做成書面證據成交審判長。

審判長翻閱完書面證據,眉頭一皺,蕭雲霞在書面證據,即照片裏的模樣十分猙獰。

徐爍繼續訊問顧瑤“那麽就你的專業判斷,被害人連啟運和他身邊的這三個女人產生的這些悲劇,你會怎麽形容呢?”

顧瑤“我會說,在整個事件裏,連啟運先後對這三位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創傷,這是成因,最終連啟運因此失去了生命,這是結果。”

徐爍“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如果連啟運沒有在案發當日對被告人田芳咄咄逼人,對她進行肉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傷害、打擊,田芳也不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妹妹出手反擊?”

只是徐爍剛問完,劉楚沒等顧瑤回答,就提出異議。

徐爍很快說“審判長,我暫時沒有問題了。”

很快的就輪到劉楚發問。

劉楚吸了口氣,決定逐一擊破顧瑤的專業判斷。

劉楚“證人,請問你做心理咨詢師幾年了?”

顧瑤“五年。”

劉楚“這五年來有多少患者經過你的治療得到康復?”

顧瑤沉默了兩秒,說“前來找我咨詢心理問題且以一對一方式進行的患者有超過三百位,大部分患者都沒有完成一整個療程,少數患者的情況有實質性的轉好,有將近三十位患者達到你所說的‘康復’。”

劉楚“超過三百為患者,只有三十位康復,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概率,請問這個數字在心理學業內是正常的嗎?”

顧瑤“是正常的。”

劉楚“你剛才所說的一個療程,大概是指多久?”

顧瑤“幾個月到一年。”

劉楚“是不是在這個時間段內,患者需要定期和你進行心理咨詢,你才能做出一個宏觀、系統的判斷?”

顧瑤“是。”

劉楚“那麽,你只是見過被告人田芳幾次,接觸蕭雲霞、張麗椿一面,僅憑這樣簡單的接觸,你的專業判斷準確率到底有多高呢?”

顧瑤眯了下眼,說“心理學不是概率學,準確率不能用數字來衡量。就好像有位患者今天患了感冒,醫生給他開藥,他痊愈了,但醫生卻不能保證他永遠都不會再感冒。而且正是因為那是一個小感冒,才容易被人忽略,有些患者認為只要挺幾天就過去了,直到小感冒變成大感冒,進而導致肺炎,患者死於並發症。在這個過程裏,醫生是沒有能力幹預的。如果你問我僅憑一面之緣,是否能做出準確的專業判斷,我不敢保證,但我可以明確的答復你,她們三人在心理上都有問題。”

劉楚笑了一下“你剛才說這整個悲劇是連啟運種下的因,那個果也落在他身上,這很像是佛法上的因果論。如果按照你剛才的說法,所有死者都在一個因果輪回當中,那麽是不是就不需要有人為他們的死負上法律責任了?”

徐爍這時突然開口“有異議,公訴人的問題不應帶有誘導性。”

審判長“公訴人請注意你的發問方式。”

劉楚“是,審判長。”

誰知,這時顧瑤卻說“我可以回答公訴人的問題,請審判長允許。”

審判長點了下頭“證人可以作答。”

顧瑤收回目光,筆直的看向劉楚,隨即說道“公訴人剛才的問題是想利用數字和概率來證明我的專業能力,你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你對心理學完全不了解,只是站在門外窺探門裏,這一點我可以理解。”

劉楚一怔,全然沒想到顧瑤會當庭給他一個軟釘子。

顧瑤繼續道“我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回答你的問題——佛法上的因果論講究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這個標準帶有主觀性,不容易分辨,所以你舉這個例子並不恰當。其實心理學和佛法的因果論有本質區別,心理學只注重現實適應標準,比如被害人連啟運從一位企業高管變成了現在的死者,我們與其說是他是因為做了惡事咎由自取,倒不如說是他的做事方式有問題。在這件事情裏,心理學不會探究‘死亡’本身,更重要的是探究‘死亡’的主角本身。就好像我們做心理輔導,我們會問詢患者的出身背景、成長環境等等,這些經歷會成為患者現如今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會對他的心理產生直接影響,但我們絕對不會因此判斷,這位患者是咎由自取、惡有惡報。其實這個過程和我國的法律依據殊途同歸,在審查制度裏,你們也需要對犯人有一個從過去到現在的全面了解,而不是只管抓住犯罪嫌疑人,不問他的過去現在,不問事情經過就對他的行為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