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百官之首(第4/4頁)

太子魂飛魄散,也顧不得袁相還躺在地上,生死不知,跪在皇上跟前失態萬分,苦苦哀求道:“父皇,萬萬不可。這麽多年,袁相在朝中,猶如定海神針。換相之事,待他醒後再議,不然定起軒然大波。”

皇上冷冷看他一眼,厲聲道:“眾卿家聽旨,袁相病重,朕不忍讓他再為國事操勞,今免其宰相一職,令歸家榮養。”

金口玉言,袁相下台,成為定局。

太子大哭。

可他還沒哭暈過去,皇上又道:“江淩聽旨,朕命你即日接替袁相,為百官之首,盼汝以天下百姓為已任,盡心輔佐朕,令天下安定、百姓樂業。”

這道旨意好比一道天雷,轟得在場所有人都面如土色。

包括江淩自己。

事後,太子跟袁相兩個都是被擡出去的。

皇上散了百官,獨留江淩一人在內。

他卻是再也支持不住,叫人扶到榻上躺下,才將江淩招到榻前,牽住江淩的手,眼中含淚,道:“當初你堅持外放,朕曾考過你,你可還記得,你怎麽回答朕的?”

江淩一愣,點了點頭,道了聲記得。

其實他當時只想帶著錦魚離開這令人憋悶的京城,便想了個正當的理由勸皇上:政令上通下達。臣自小長在京中,上回奉旨出京賑災,不過相距百裏,民情事理,便與京中大不相通。臣有幸得皇上信任,時常垂詢,若一味只貪圖京中安逸,哪怕輪遍各部,於朝政也不過一知半解。安得替皇上想出治國之良策?

皇上當時大笑,說他志向遠大,便準了。

皇上緩了緩情緒,又道:“朕的身體已是強弩之末,召你回京,思之再三,舉棋不定。不知該命你任樞密院使還是直接接任相位。倒不是憂你才具,而是怕你不能服眾。不想王尚書與誠親王竟然會提出此議。可見今日之事,天意如此。”

這兩人的提議都不是出自本意,江淩心知,皇上也心知,卻偏利用了他們的私心,把江淩推了上去。所以才說天意如此。

江淩心中沉甸甸的。

他仕途順遂,除了最早靠景陽侯與王尚書的提攜,後來,便都全靠皇上對他的賞識。他凡有所奏,皇上幾乎從不駁回。

這次病重,第一時間,便八百裏加急將他詔回。

這份信任與知遇之恩,倒讓他有些慚愧,眼中不免也流下淚來。

皇上拉著他的手,嘆息道:“朕知道你心思正派。朕的江山,朕的兩個兒子……以後,還請你盡力周全。”

江淩怎麽也沒想到,皇上竟然會跟他托孤。

當下不敢也不忍推辭,便匍匐在地,誓言必替皇上守好江山和兒子。

皇上這才放他出宮。

當然,這些詳細經過,他打算日後再細細跟錦魚說,當著浙哥兒的面,他略略說了大概,便道:“確實天意如此。這麽多年,袁相出於私心,各部尚書幾乎無任何調任,倒是我,在地方上,方方面面都要經手,之前在樞密院也與六部相熟。選來選去,倒只有我是個適任的。”

錦魚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這麽簡單。但是兒子還小,有時候無心一句話,也可能惹出事端,便不深問,只恭喜了江淩,便對浙哥兒道:“你看,你以後既要精通一樣,也要樣樣都知道一些,才好呢。”

浙哥兒看著江淩,小臉通紅,滿眼佩服,問:“那爹爹最精通的是什麽呢?”

江淩想了想,認真回道:“以史為鑒。史書讀多了,你自然會發現,什麽事,以前都發生過。便不會驚慌失色,想不明白了。”

從此浙哥兒也成了個史書迷暫且不提。

錦魚當時有更關心的事,她問:“那我們要搬家嗎?”

江淩點了點頭。

錦魚:……才安定了幾天,又要折騰了。

不過也好。

樸園樣樣都好。就只是緊靠著國色天香園。

如今國色天香園已經是京中最有名的園子,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沒有一日是空的。絲竹歌舞之聲不絕,太吵了。

*

與怡然居的和睦喜樂不同,此時的東宮,烏雲籠罩。

太子正大發雷霆,而地上跪的是王尚書、王青山還有王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