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百官之首(第2/4頁)

錦魚在浙哥兒那受的挫折瞬間治愈了。

兩人都沒提江淩最新任用的事。

倒是浙哥兒自己思索了一陣,問:“爹爹可是升了大官了?”

錦魚這才想起,問:“我得了信,也不太敢相信,你倒說說看?”

江淩看了一眼三個孩子,想了想對浙哥兒道:“你帶妹妹跟弟弟先去玩一陣子罷,別成天悶在屋裏,把身子都悶壞了。”

浙哥兒噘了噘嘴:“我與他們可玩不到一處。我想聽聽爹爹朝堂上的事。”

西西“哼”了一聲:“你還瞧不起我?我才不要跟你玩。東東,走,姐姐帶你抓蚯蚓去。”

錦魚:……

雖然她從小在莊上長大,也愛種花,會種花,可對蚯蚓這種蟲子,一直是眼不見為凈,別說玩。偏偏西西也不知道哪裏來的膽子。

東東揚著小手,開心地拍了起來:“抓蚯蚓抓蚯蚓”。

錦魚忍了忍,沒去阻止他們。

這種小時候的玩意兒,也玩不了幾年。大了自然就不玩了。何必定要剝奪孩子們這樣單純的快樂呢?

一時奶娘們帶著姐弟兩個走了。

屋裏便只剩下江淩錦魚還有七歲的浙哥兒。

江淩這才把今日宮裏的情形說了。

*

江淩回京後,皇上的身體每況愈下。

因此早朝都由太子主持。

可是散朝後,皇上仍會詔敬國公等一幹重臣去後宮,過問一下朝中要事。

江淩一直沒授官。可每次皇上都會連他一起宣詔。

他從來不主動發言,除非被皇上點名或者被其他人問到。

就是被問到,他也常常以回京日短,不了解情況為由,不太發表意見。

總之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沉得住氣,謹慎。

除了重臣,皇上並不是每次都詔見太子或者誠親王。

因此朝野之中,流言四起,說皇上動了易儲之心。

之前長亭的事也被人宣揚得沸沸揚揚,都說太子驕矜,誠親王禮賢下士。

不過江淩留心算算,皇上詔見太子的次數還是略微多過詔見誠親王的次數。

今日皇上也不知道怎麽想的,竟然同時詔見了太子與誠親王。

說完朝庭各種正事,皇上便道:“江愛卿回京已經有些時日,朕一直沒想好,該把他放在哪個位置上。今日得空,袁相難得也在,不如就議上一議。”

江淩見狀,便說要先行退下。

畢竟他若在場,別人怎麽好跟皇上說實話呢?

誰知皇上道:“君子慎其獨也,這裏的諸愛卿,難不成還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這話說得實在偏心。

君子品德高尚,獨處也該嚴於律己,不應胡言亂語,自然不會做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小人之事。

可是評價江淩的任用,讓他本人在場,這分明就是只想叫人說好話嘛。

江淩自然只有感恩留下。

其他人也不敢提出異議,難不成他們要自認不是君子?

皇上便先問太子的意思。

太子似乎也早有準備,道:“江淩在各路知府任上,倒也稱職,又深得父皇信任,依兒臣所見,不如升他為樞密院副使。”

江淩如今是正三品。升樞密院副使從二品,算是順理成章。並無不妥之處。

再想想江淩還不到三十的年齡,能拔擢到二品的大員的位置,怎麽看都已經是皇恩浩蕩。

誰知太子說完,皇上看向他的眼神就遽然變冷。

江淩默默無言。

皇上也沉默無語,半天才問誠親王怎麽看。

誠親王卻道:“如今袁相老邁,該選能者補之。江淩年富力強,歷練豐富,以兒臣看,當為儲相。”

這話一出,宣政殿內氣氛立刻為之一變。

袁相就坐在那裏呢!

雖說誠親王與太子爭權,上到皇上,下到文武百官,無人不知。

可是誠親王這樣直捅捅地借江淩這只矛攻袁相這張盾,實在也是太淩厲了些。

若說眾人的內心的想法,其實也贊同。

袁相就算不退,也該早早有備選才好。

皇上坐在龍椅上,捂了捂心口,眼神復雜難言。

江淩看了皇上一眼,心裏明白,袁相當了這麽多年的宰相,又老又病,拖著不肯告老還鄉,倒未必是因為戀棧權勢,更可能只是為了太子。

這一點想來皇上也很清楚。

因此也沒逼他。一來怕傷了老臣的心。二來也是因為太子。

袁相是太子的人。

太子登基之前,若是拔了袁相,等於削去太子在朝中的一條臂膀,朝庭局勢必然混亂。

他回京以來,並未替自己積極跑官,是因為他早胸有成竹。

皇上並不想換儲。

倒不是對太子的庸碌多滿意,而是怕江山動蕩。

因此調他與敬國公進京。

他與王家的關系,再加上以前跟誠親王的過節,決定了他不太可能會站在誠親王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