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明亡於開中法廢(第2/3頁)

蘇澤所說的葉淇變法,實行的時間很短,很快又廢止,方望海以前都是不知道的。

他也是看了大量的文档,才知道葉淇變法對於鹽政的敗壞。

但是蘇澤竟然知道這件事,還能一針見血的指出這件事的危害?

方望海對於蘇澤的父親更有興趣了,難道蘇澤的父親不僅僅是大儒,還曾經做過高官?

要不是這樣,怎麽能解釋蘇澤在財政上的天分?

蘇澤察覺到了方望海的異樣,他連忙說道:“我也是聽父親偶然提過。”

果然如此!

不過方望海也不準備深究,反正女兒都嫁給這個小子了。

而蘇澤既然清楚這件事,那就不用方望海再多費口舌了。

他簡單的說道:“葉淇的變法就是,讓內商拿著銀子可以直接去鹽運司用銀子購買鹽引,而不需要運輸糧食換取倉鈔了,這之後鹽引更壅塞,一直到本朝初年,朝廷才重新恢復開中法,取消開中均輸折色,但是因此導致的鹽引壅塞問題更加嚴重,至今還有大量鹽引沒有兌換。”

蘇澤直言不諱的說道:

“說白了,葉淇的變法也是朝廷覺得鹽引賣的太賤,所以想要賺更多的銀子。”

方望海嘆息一聲,也贊同的點頭。

鹽這個東西就是壟斷的貨物,本質上就是一種人頭稅。

老百姓可以不納稅,但是不可以不吃鹽。

而吃鹽,就是一種納稅。

作為人為壟斷的暴利產品,商人之所以支持開中法,就是為了賺錢。

而朝廷覺得商人從中賺了錢,又眼紅這其中的利潤,於是幹脆推翻了開中法,直接賣鹽引賺錢。

蘇澤說道:“葉淇變法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鹽引壅塞,如今北方邊防的問題,也源自於葉淇變法!”

蘇澤這句話讓方望海都驚訝了。

他是南京戶部侍郎,只能看到戶部的档案資料,這就是方望海缺乏翰林院鍛煉的短板之處了。

他目前的才能也這是戶部侍郎的能力,無法通盤考慮國家的全盤問題。

而這種對全方面能力的思考能力,往往是最需要眼界的。

如果用系統來分類,海瑞這一種能夠為民做主,處理好府縣的案件,能夠治理好地方的官員,差不多是Lv10級的。

方望海這種能夠推進某個新政,或者和胡宗憲能夠協調幾個省的人事和財政,這算是封疆大吏的能力,也就是Lv15級左右。

再往上的,就要能通盤考慮全國的政策,協調全國的人事,這就是Lv15以上的宰輔之才了。

方望海如今連Lv15都沒達到,靠的是蘇澤幫著他參謀和打補丁。

而現在的高拱和張居正也還只是Lv15不到的選手,屬於理論經驗豐富但是沒有實際操作經驗的。

如今整個大明朝,能夠超過Lv15的,也就只有嚴嵩和徐階這兩位了。

這也是為什麽嘉靖皇帝怎麽也都要用這兩個人的原因,因為他們不僅僅是資歷,而且是能力確實是大明朝最頂尖的。

蘇澤按照的記憶,開始復盤開中法。

“嶽父大人,其實開中法所的這點錢,比起國家財政並沒有多少。”

方望海想了想,也確實如此。

其實這也是當年為什麽葉淇能夠進行改革的原因。

蘇澤說道:“唐代第五琦在江淮設立鹽院,靠著江淮的鹽政就支持了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唐軍屢敗屢戰重新奪回關中,都是鹽法的功勞。”

方望海是讀過這段歷史的,當年平定安史之亂除了郭子儀的功勞,第五琦也是功勞很大,靠著大運河為大唐輸血,僅僅靠著江淮的賦稅,就供養了大唐的軍隊。

由此可見鹽法的暴利。

可是本朝的鹽法,朝廷從中獲利其實並不多,或者說和整個財政的大盤子相比,明朝的鹽法並不是一個賺錢的項目。

蘇澤繼續說道:“本朝的開中鹽法,其實和邊鎮制度是相輔相成的。”

“其實從成化年開始,朝廷就開始默許倉鈔的交易,而從這個時候鹽商就已經分成兩種。”

“一種是北方邊鎮的商人,他們主要是將糧食運送到邊鎮,然後換取倉鈔,但是他們不會去‘守中’提鹽,只是將倉鈔賣給內地的鹽商換錢。”

方望海立刻點頭,這部分內容他也是看過的。

蘇澤繼續說道:“內商拿到倉鈔,再兌換成鹽引去賣鹽,雙方可以說是都有利可圖。但是那時候邊商實力大,控制了倉鈔的買賣和定價,但是他們在江淮也缺乏關系,無法守中,所以只能賣給內商倉鈔,雙方就是一個互相制約的關系。”

方望海點頭,在進行籌建鈔關稅的時候,他對於商業也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蘇澤說的這些都是他能夠想象到的,和他看過的南京戶部档案對照,蘇澤說的確實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