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明亡於開中法廢

方望海說道:“本朝的鹽法,最大的難在‘守支’。”

蘇澤一下子明白了方望海的意思,他反問道:“嶽父大人,守支,就是說開中的鹽商提不到鹽嗎?”

方望海點頭說道:“本朝所說的鹽法壅塞,就是指拿到鹽引卻在鹽場提不到鹽,特別是江淮的鹽場,有的鹽商從祖父輩就拿到鹽引,孫子輩都提不到鹽。”

蘇澤心中感慨,果然是市場規律無法逆轉,鹽引壅塞這種事情會發生,其實一點也不稀奇。

在大明朝的前期,邊境地區的糧食價格並不高,一般來說,一引的鹽需要納糧二鬥五升,而邊境地區的糧食並不高,二鬥五升的糧食只需要五分銀子,也就是0.05兩銀子。

而一引的鹽,在江淮地區能夠賣到五兩銀子。

這樣巨大的利潤,自然導致江淮地區的鹽引壅塞,有大量商人拿著鹽引提不到鹽。

畢竟一個地區的鹽產量也是有限的。

蘇澤問道:“是不是產鹽和守支兩個方面都出了問題。”

方望海知道蘇澤對財政的事情非常在行,卻也沒想到他這麽敏銳。

執掌了南京戶部之後,方望海也查看過鹽業有關的档案,這也是他看了大量的档案才發現的原因,蘇澤竟然一下子就抓到了問題的關鍵。

方望海說道:“是的,江淮的沿海鹽場,從國初以來的產量就在不斷地下降,如今一些鹽場的產量還不如國初的一半。”

蘇澤對於鹽場很了解,他手下的朱七就是鹽丁出身,對於朝廷壓榨鹽場有著很深刻的了解。

蘇澤立刻說道:“這也是必然的啊,朝廷的對鹽丁還用工本折鈔,今天還在給鹽戶發寶鈔,如果不販售私鹽根本活不下去。”

處於洪武大帝的“偉大”設計,鹽丁在國初的待遇還算是不錯的,他們的工錢是通過折算寶鈔下發的。

洪武年間的寶鈔還算是穩定,這項政策沒什麽問題。

到了永樂年就繃不住了,寶鈔到了今天和廢紙一樣。

可是鹽丁的工錢到現在還在用寶鈔支付,導致幾乎所有的鹽場都會有鹽丁偷取鹽去私自販賣的情況的。

這個問題也很正常,大家都是要吃飯的,如果上面不管飯,那就不能怪下面自謀出路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鹽戶能夠靠的就是鹽,所以幾個產鹽的省份,同時也是私鹽泛濫的省份。

明明從國初至今,所有鹽場的規模都擴大了,鹽丁的人數也變多了,技術上也進步了,但是鹽場的產量卻降低了,甚至導致一些鹽場長期拖欠生產任務,商戶無法守中。

蘇澤冷笑著說道:“恐怕無法守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朝廷濫發鹽引吧?”

方望海笑了笑不語,從孝宗開始,就喜歡賞賜宦官和親貴大額鹽引,皇帝就有把鹽引賞給近臣的傳統。

皇帝動輒賞賜近臣親戚們成千上萬引的鹽引,這些權貴人家拿著鹽引過來提鹽,又有哪個鹽場敢不給。

朱七這幫鹽丁造反,就是因為嘉靖皇帝賞賜太監鹽引,太監到了福建提不到鹽,然後逼迫鹽戶產鹽而導致的。

這種事情從孝宗朝開始就數見不鮮,兩淮兩江的鹽場也經常發生這樣的叛亂。

這些內容也都是後世討論的很清楚的,蘇澤讀書的時候也知道這些內容。

不過接下來的內容,就是更加深層次的內容了。

方望海說道:“其實原本這樣,鹽法還是能夠維持的,可是弘治五年的戶部尚書葉淇改革鹽法,就徹底將鹽法敗壞了。”

葉淇改革?蘇澤用自己的【歷史學】回憶了一下,問道:

“是不是開中均輸折色?”

方望海疑惑的看著蘇澤,這件事蘇澤竟然也能知道?

大明朝要讓科舉考試名次靠前的進士進翰林院,給翰林官優待,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翰林院中有大量國家的典籍。

這些典籍包含了大臣奏折,內閣的堂議和六部的部議記錄,甚至還有大量的皇帝詔書和奏章批示。

更不要說還有皇帝的實錄,也都是收錄在翰林院中,可以讓翰林官學習。

比如張居正在翰林院中,他的工作是翰林院編修,主要工作就是檢查校對這些典籍。

這工作比較輕松,但是可以自由的查看這些資料。

國家施政的精華,就是在這些重要的档案中,這也是為什麽翰林院出來的官員施政能力都不差的原因。

如同張居正這種過目不忘的神通,在翰林院中更是如魚得水,他不斷的吸收前朝各項改革變法的精華,查看當年對各種決議的討論,通過這種方式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方望海的科舉第次不高,無法進入翰林院,只能從基層一步步做起。

他到了南京戶部侍郎這個層次,才能接觸到這些內容,而且還僅限於戶部的部議和討論,要不是南京戶部就是管理鹽政,他也根本看不到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