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中場(第3/5頁)

但就“以矛盾解太極”這些學術貢獻來說,雖然很重要,但還不足以追平北宋五子和朱熹、陸九淵、葉適、陳亮這些能夠單獨開宗立派的“諸子”級別的存在。

或者說,沒資格稱“子”。

因為無論是北宋五子,還是理學朱熹、心學陸九淵、實學的葉適和陳亮,都是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理論體系的,這套體系,包括了本體論和心性論在內,涉及方方面面,能夠邏輯自洽。

姜星火之前沒有,但現在顯然有了。

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自己的門徒,再加上位高權重,數十年下來,姜星火的學問,也就是包含科學和實學在內的“新學”,很可能會代替理學,成為大明新的官方學問。

到了那時候,姜星火在學術界的歷史地位,顯然就能夠追平北宋五子了。

但想要超越,卻很困難。

因為“諸子”這個級別再往上,那就是“聖人”了。

屠龍之術,當然可成聖人。

姚廣孝認同姜星火的理念,所以認為他是聖人。

但這套屠龍之術,在眼下卻難以廣泛流傳。

所以,楊榮的意思是,姜星火有生之年,能不能單憑創建出一個完整理論體系的學術造詣,超越北宋五子,逼近封聖的地步。

儒家現在孔廟裏有六位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顏子、曾子,嫡孫子思,孟子,荀子,荀子是這兩年才擡進去的。

儒家六聖裏面,真正有實力稱聖的,那就是孔子、孟子、荀子。

剩下的顏子、曾子、子思這三位當然也很強,並且對儒家各有突出貢獻,但距離硬實力稱聖,顯然還差了點意思。

那麽,姜星火能迫近荀子的位置嗎?

目前看來,顯然還是差點意思的,先追平北宋五子再說吧。

但楊榮問出這個問題,就已經代表了某種強烈認同,或者說……恐懼。

這一點,三楊也旋即認識到了。

“胡說什麽?”

楊士奇的神情難掩焦躁,他嘟囔了兩句,又左右踱步著。

楊榮和楊溥也意識到了他的焦慮,於是都閉上了嘴,繼續認真整理會議記錄。

孔廟裏,姜星火和孔希路也簡單交流完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拜托孔公了。”

孔希路看著荀子的雕像,心情也是有些復雜。

這一步踏出,當然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可孔希路也很清楚,南孔謙讓衍聖公的威望,是在逐年衰退的,這種衰退在外人看來微乎其微,可終究是客觀存在的。

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倒是沒什麽,有自己的庇護,南孔的地位依舊穩如泰山。

但靠山山會倒,自己總有死的那一天。

如果家學不振,又沒有多少族人子嗣入仕,那麽南孔恐怕很快就會開始逐步衰退。

從名滿天下的望族,逐漸變成對江南、浙江、江西有影響力的名門,繼而衰退成僅在衢州有些勢力的本地豪族。

這種漫長的衰退,或許能持續上百年,對於他後面的幾代人來說,依舊是家大業大。

或者對於一般的家族,這就足夠了。

畢竟,富不過三代。

但孔家是一般的家族嗎?這可是延續了數千年的孔家!

對於孔家來說,與國同休,都是工作沒做到位。

誰與國同休啊?國沒了,我們孔家還得在。

而衍聖公的名頭,南孔已經讓出去了,也不可能再去山東曲阜要回來……

因此,孔希路作為南孔的家主,迫切地希望,自己能給家族後代,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

對於孔家這種家族來說,錢帛、土地、人口,都是沒有意義的;書籍、知識、人脈,有意義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名望和學術傳承。

名望,孔家不缺。

孔家缺的,就是一份完整的、獨立的學術傳承。

就像是楊敬誠代表的楊氏一樣,在關中歷經金、元、明三代不倒,如今家族已經靠著關學的學術傳承,靠著對關學的權威解釋,傳承了足足近兩百年!

而這份學術傳承,這份足以開宗立派的東西,只有姜星火能給他,別人給不了,也不可能給。

孔希路可以肯定,這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像姜星火一樣,幹出來把完整的學術傳承拱手送人這種事。

當孔希路得知張宇初的心學新論,是姜星火所授予的時候,他整個人都是呆滯的。

你當這是去菜市場批發大白菜呢?

學術傳承,是多麽寶貴的東西,能保一個家族綿延數百年不衰。

而這,在姜星火這裏,則成了可以量產的東西。

只要你對我有用,願意與我合作,那麽就可以送你。

正因如此,龍虎山一脈所代表的道門,才會如此對姜星火死心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