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比較(第4/4頁)

姜星火沉吟刹那,說道:“按我方才我聽說的,安南國內的經濟政策,應該可以歸類為兩類,一類是貨幣政策,一類是商業政策,對嗎?”

“是。”

胡季犛點了點頭。

事實上,胡季犛的改革措施,就跟華夏很多朝代的改革措施看起來一樣,初衷都很好,也挺像那麽回事。

譬如胡季犛的貨幣政策,為了增強朝廷對經濟的控制,胡季犛效仿大明的寶鈔,在八年前強制發行了一種名叫“通寶會鈔”的紙幣以兌換民間的銅幣,面值從十文、三十文到一貫(一千文)面值不等,同時胡季犛下令所有百姓必須以一貫銅錢兌換一貫二寶鈔的匯率把銅錢兌換成寶鈔,如果不服的的,也就是民間膽敢有偽造紙幣者、藏匿銅幣不兌換者,直接斬首,並沒收土地和財產。

這個貨幣政策怎麽說呢?

只能說蒙古人來了都大開眼界吧。

經過胡季犛持之以恒的折騰,通寶會鈔還沒徹底完成全國流通,安南國的經濟就已經接近破產了。

而胡季犛搞的這個寶鈔,毫無疑問,是跟老朱學的。

怎麽說呢,就是經濟這個東西,有的時候政策的推動者懂不懂經濟,最後得到的結果,只能說是天差地別。

這一點跟這個人的政治智慧是否通達,做事手腕是否高超,其實沒有半文銅板的關系,而且可以說是負相關……越老謀深算、精於權術的人,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去搞經濟,得到結果可能會越糟糕。

老朱夠牛吧?結果怎麽樣?

另外,說到商業政策,胡季犛不是沒進行商業改革,他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在全國各市場設立市監,嚴密監視商人的不法行為,統一規定外國商船的商業稅,同時也致力於改善商路,在全國各地開辟運河和建設官道,並在沿途設置驛站。

但如此種種,還是把安南國的經濟玩崩潰了。

這也是胡季犛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在安南國內的時候,他還可以找一些借口,但當他親自來到大明,在這裏故地重遊,胡季犛才發現,自己在經濟政策上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走在了歪路上,而大明新頒布的種種經濟政策,他不太理解。

正因如此,胡季犛才會有今天的這次拜訪。

“所以,發行或更換貨幣,沒有儲備金嗎?”

“制定全國性的經濟政策之前,沒有調查過物價水平和經濟體量嗎?”

“你是怎麽控制貨幣發行總量的?根據國民經濟增速嗎?”

一連串的問題,很快將胡季犛幹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