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比較(第2/4頁)

聽完了胡季犛的敘述,姜星火長籲了一口氣,給出了他的評價。

“教育政策一流,行政政策二流,經濟政策三流。”

聽到這個評價,胡季犛在第一反應的那個瞬間,是一定有不服氣的,但他的城府極深,並沒有對此表現出來,畢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嘛。

安南太上皇現在是李景隆,不是你胡季犛。

教育政策這個沒什麽說的,胡季犛始終致力於培養屬於自己的官員,並且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把自己的門生故吏安插到各個位置上,這批人,也正是他能得以謀朝篡國的最有力支持者。

同時在科舉考試的內容上,為了安南國國內適應日益繁榮的商業,在篡國後,胡季犛在科舉中增加了算術考試,同時還去除了科舉考試中大量背誦記憶的內容,用討論政治的策文代替……因為胡季犛本人就很討厭理學裏繁文縟節的部分,認為於國於政都毫無益處。

“大明現行的科舉制度所培養出來的官員,缺乏基本的施政能力,而且據老朽一路以來的觀察,上下奢靡之風尤甚,甚至不如安南。”

胡季犛的評價聽起來很不客氣,但事實上挺客觀的。

而這種袒露了一部分真實想法的評價,毫無疑問,也讓兩人的對話少了一些表面工夫。

“士紳是大明的主導力量。”

姜星火沒有說太多,但這一句話已經夠了。

士紳是大明真正的統治者,雖然姜星火所主導的永樂新政,在方方面面上都已經刺激和削弱了士紳階層,尤其是江南士紳階層的力量,但在這個古老的國度裏,除了軍功貴族與其所擁戴的皇帝,依舊沒什麽能真正與士紳相抗衡的存在,即便是姜星火,他的權力如果究其本質,也是來自於軍權支持下的皇權。

但軍功貴族是無法治天下的,在這個權力悖論下,絕大多數文官都是士紳出身,殺了一批還有下一批。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就是因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就仿佛是一個過濾器,讓一批又一批的士子,從平民變成官員,而過濾器的網眼是一視同仁的,這就使得原本公平的考試,在某種程度上,變得不那麽公平了……因為購買或租借書籍要花很多錢,脫產進學的成本同樣不是一個普通自耕農家庭能完全承擔得起的。

迄今為止,姜星火除了把荀子學說的內容提高到了科舉考題總量的五分之一以外,並沒有對科舉制度動手,因為這會直接觸犯到士紳階層的根本利益,如果沒有完全把握,姜星火是不會貿然行動的。

除此之外,就是在國子監裏加了科學廳,慢慢推廣科學,以及新建的大明行政學校進行官員的輪訓,還有用三舍法對學校內的學生給予全方位的資助,以圖逐漸改造現有的教育體系,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經過二十到三十年的發展,對官員系統緩慢換血。

但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教育改革,在已經有了成功經驗的胡季犛看來,無疑是束手束腳的,見效太慢了。

胡季犛也有些默然無語,他雖然不太看得上姜星火對教育制度的小修小補,但怎麽說呢,大明自有國情在此,再加上大明的國土、人口,幾乎是十幾倍、二十倍於安南國,改革的難度系數更是幾何級數上升,所以他把自己換到姜星火這個位子想想,也知道對方的為難之處。

姜星火也看出了對方的情緒。

胡季犛作為一國的宰相→皇帝→太上皇,始終站在權力的頂端,久居人上數十年,自然是有一股傲氣的,如今國家覆滅,轉眼淪落到了寄人籬下的異國平民的境地,胸中的憤懣與怨氣,恐怕也不會少,只是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來。

“姜國師認為安南是二流的政策改革,老朽覺得,姜國師的改革步伐,反而邁的太小了。”

果然,右只有一種,而左有無限等份。

看這位前安南太上皇多少有那麽一絲不服氣的意味在裏面,姜星火欣慰地笑了。

這就對了嘛,都是人,搞的那麽城府深沉幹什麽,直接跳到這一步不就好了。

姜星火當然清楚,對方不是來找茬的,而是想借這個合理的由頭,了解一下大明改革派的意圖和動向,借此摸一摸大明廟堂的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顯然,老家夥賊心不死,事業心和權利欲強的可怕,哪怕是成了降臣,也不忘研究研究,能不能在大明這頭重新成為人上之人。

怎麽說呢……這種人挺可怕的。

你想想,要是換做其他人,幹了一輩子終於謀朝篡國了,結果被大明的南征毀了一輩子的事業,又被俘虜到了大明,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調整過來心態,重新規劃好自己的未來嗎?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不可能的,要麽內心充滿了仇恨,要麽自怨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