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敵我(第3/5頁)

事實上,宋禮是真的有所思考。

對於宋禮這種務實的人來說,獄中清談天下事不算真本事,出獄後所作所為,方才是真顯英雄手段的事情。

那麽國師在出獄後的短短四個月內,到底聚攏了哪些階層?

宋禮細細想來,第一個蹦出腦海的,是“工”。

工匠,受到了姜星火的極度重視,不誇張的說,全天下最好的工匠,現在都握在姜星火手裏。

不論是熱氣球,還是新式火繩銃、青銅野戰炮,立竿見影的優秀表現,都說明了工匠的巨大作用以及他們能迸發出的能量。

而工匠的晉升體系,獎勵機制,以及熟練匠人的傳幫帶,都是姜星火在變法規劃的謀劃中,和已經部分落實的事情。

至於工匠的最大桎梏——匠籍制度,現在還不易貿然改變,只需潛移默化,時機一到,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姜星火主導的變法能改變工匠當下較為低下的社會地位,以及僵化的創新機制。

所以,工匠,一定是站在變法陣營這邊的。

第二個出現在宋禮腦海裏的,則是商人,姜星火也給宋禮提到過。

商人這個階層具有逐利性、軟弱性、狡猾性,既要爭取,又要提防。

在名義上,大明太祖高皇帝的那套東西還是得用,商人也得崛起,這不矛盾。

第三個,是農人,除了常州府斬殺貪官收攏民心,如今江南平亂也是同樣的目的。

剛才已經說了,姜星火正在準備針對江南諸府的新的農田政策。

當然不是那種比較激進的,而是重新清丈田畝,給予自耕農更多的保護和支持,同時以刀兵逼迫士紳們作出調整佃農當下過田租的契書。

想當“守法士紳”?

想不被當白蓮教徒抓起來?

可以,但是以前你們不積極,現在得加錢!

跟華亭縣士紳不一樣的是,現在不是繳納糧食就能解決的事情了。

大黃浦周圍的土地,統統給我讓出來!

修建道路,平整土地,建立手工工場區,建立新城相應公共基礎設施,都得出錢出力!

而且根據“守法士紳”的要求,以前包攬錢糧,用各種坑蒙拐騙手段坑佃農的,都得簡單算算賬吧?不想算賬也可以,減少一點佃農的田租,讓佃農們喘口氣。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死硬分子就是被扣上“白蓮教余孽”的帽子都不肯退讓的。

這種人在姜星火的預計中,反而應該為數不少……畢竟松江府籍貫的官員在朝堂裏實在是太多了,有些人不是能拿捏到證據的。

但是無所謂,眼下不退讓,等新的制造方式大規模成型後,佃農一樣會選擇脫離土地。

所以,姜星火根本不怕本地士紳會如何選擇。

至於第四個,也就是士,便是姜星火剛才提到的,需要建立一所新的“士—官”的培養學校了。

宋禮當然能想到,這個跟培養預備軍官的大明皇家軍官學校類似的存在,一旦復刻成功,將在廟堂中引起多大的震動。

這也就意味著,支持變法的新一代文官,將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而守舊派將失去他們的新生代力量,縱使眼下還能占據上風、占據輿論的主流,可是被釜底抽薪後,注定是不能持久的。

而這樣細細想來,國師是真的做到了聚攏士農工商的大多數,只打擊其中“士”裏面的極少數。

與王安石變法時‘拗相公’舉世皆敵,眾叛親離的場面,可謂是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知不覺間,伴隨著一步步的腳踏實地,國師竟然已經在所有人都未曾察覺的情況下,做到了給‘聚攏大多數’這件事做好準備了嗎?”

後知後覺後,宋禮看向姜星火的目光,有了一絲難以察覺的敬佩。

而且,他也很好奇。

國師該如何做成建立新的文官培訓學校這件事呢?

畢竟,這跟建立軍校不一樣,軍校是因為本來大明就一直有重啟宋元時期‘武學’的計劃,而且靖難之役後,也確實有把培養軍官的機構捏在朝廷手裏的想法,這是朱棣鞏固軍權的重要舉措,對勛貴武臣們來說,能讓自己家的小崽子們有個正經出路,也是好事,所以建立軍校並沒有遇到什麽像樣的阻礙。

但建立文官培訓學校,可就大不一樣了。

“國師你說……”

宋禮猶豫半晌,最終忍不住問道:

“培養出來的這些人,又真的是‘士’麽?”

雖說如今這大明,早已沒有了真正意義上兩宋的‘士大夫階層’,但在很多人心裏,還保留著那一份固執。

因此宋禮的擔憂和顧慮,並非是毫無緣由的。

畢竟‘士’,或者說‘士大夫’,這個概念太過特殊,它不僅是社會階層,也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維模式乃至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