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4/4頁)

這樣就會造成有些人不需要貸款,也被強行貸款。

王安石對青苗法的實施也是有考核的。

知陳留縣,至數月,青苗令下,潛出錢,榜其令於縣門,已,徙之鄉落,各三日無應者。遂撤榜付吏曰:民不願矣!——《宋史·列傳·卷二百一十七》

因為沒有來貸款,知縣姜潛只好辭職走人。

這就是隊友壓力怪。

這些官吏會用強制手段去讓老百姓借貸。

蘇軾對於青苗法曾經寫信給王安石,他的推論是這樣的。

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箠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宋史·列傳·卷九十八》

當時王安石聽到之後也是默然,不過最後還是執行了。為什麽還是執行了?當時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私行青苗法最後也成功了,王安石就決定繼續推廣。

蘇軾的擔心並不是多余的,情況很快就急轉直下。

近畿內諸縣,督索青苗錢甚急,往往鞭撻取足,至伐桑為薪以易錢貨,旱災之際,重罹此苦。——《宋史·列傳·卷七十四》

因為欠收,所以官吏就逼老百姓還錢,老百姓還不出,只能找其他可以換錢的物品來換,否則就要受到刑罰,再一步加速老百姓貧困。

“農民”和“官吏”這兩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就是北宋神宗時期的名臣們為什麽反對青苗法的原因。

這也是蹇義和茹瑺反對“士紳一體納糧”的原因。

不是政策設計的初衷不好,而是因為兩位尚書很清楚,朝廷的力量下不了鄉,初衷再好的政策,執行起來都肯定會走樣。

到最後,沒準士紳就把責任攤到老百姓身上了。

當蹇義和茹瑺二人說完後,朱棣也沉默了片刻。

這確實是個無解的難題,也是政策執行層面最大的障礙。

但是朱棣並不算太擔心。

在兩位尚書的注目下,朱棣緩緩開口。

“姜先生總會有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