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落幕(大結局)(第2/12頁)

頭發已經發白的絡腮胡男子在食肆中對著眾人吹噓,滿臉的驕傲。

而相比所知有限的民間,秦國朝堂上的公卿諸臣雖然也不太清楚此事的真相,但隱隱能猜到一個大概。

他們一個個戰戰兢兢,不敢對此事多言。

哪怕是頗有骨氣的忠良之臣,也不好多說。

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家鎮國侯正奉了皇帝的詔令在雍城祭祀,此事和趙佗半點關系都沒有。

首先就排除了趙氏的問題。

而出兵叛亂的也確實是宗室諸公子,誰也無法否認。

不管宗室的真正目的是什麽,聚斂那麽多仆從手持兵刃上街,就已經是觸犯了律法,更別說還意圖攻擊列侯府邸,誰敢為他們辯護?

至於文通侯李於的死,因為當時軍隊控制全城,諸位公卿並不清楚他到底是怎麽死的,哪怕有所猜測也不敢多言,只能認了趙氏給出的解釋。

事情得到解決,趙佗仿若無事一般,繼續和往常一樣盡心處理國政。

但朝堂也陷入可怕的壓抑中。

因為文通侯李於的死,左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去疾等人皆對趙氏一族心生畏懼,在政務上不敢忤逆趙佗的話。

再加上一向和趙佗不對付的廷尉李於死了,新的廷尉由章邯所推薦的太仆丞趙高擔任,朝堂上已經沒了敢公開反對鎮國侯的人。

至於三世皇帝,因為舅父文通侯李於的死,這個十多歲的少年已經被嚇到了,再加上他尚未加冠成年,本來就沒有執政的權力。只能在朝堂上看著趙佗代為處理國政,絲毫不敢多言。

只是小皇帝的心中,記著他母親的話,尚還存有希望。

“趙賊勢大,竟敢滅我李氏,但看他如今的模樣,尚不敢弑君篡位。吾兒暫且忍耐,先假意配合趙賊,任憑其處理國政,以求取生機,讓他不敢行大逆之事。趙賊年歲已經不小了,而吾兒則如朝陽初升,只要熬下去,一定能將趙賊熬死,待趙賊死去之日,便是吾等團結朝臣,對趙氏清算之時!”

母親的話在三世皇帝腦中回蕩。

是的,趙佗這老賊今年已經四十三歲了,而三世皇帝自己才十七歲啊。

他有的是時間。

但趙佗卻沒多少年好活了。

熬下去,熬死了趙佗,小皇帝就有了翻身的機會。

在此之前,他不能給趙佗把柄。

在這樣的打算下,三世皇帝不再對趙佗形成桎梏。

趙佗在撕破臉後,也沒有客氣,將能抓的權力盡數抓在手中。

特別是軍隊。

槍杆子裏出政權,他對這個道理非常明白。

除了中尉軍和衛尉軍之外,就連宮中郎衛也被其黨羽滲透。

至於朝堂上的那幾個大家族,亦是各有態度。

太尉王賁於當年病逝後,其子王離繼承武城侯爵位,被舉薦為太尉。

王離曾追隨趙佗滅齊和攻取河南地,算得上趙佗的舊部。

趙佗又是他大父和父親的舊部,趙、王兩家的關系糾纏不休,相比於陌生的三世皇帝,王離自然是傾向趙氏更多一些。

“大父和父親皆言,朝堂之事多做少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情況我還是不參與的好。”

王離嘆息著搖頭。

相比王氏的中立,蒙氏的蒙毅則對趙氏專權非常不滿。

只是可惜新任的廷尉趙高以河西蠻夷多事,律法難以通行為由,舉薦了蒙毅這位法律高手前往河西張掖郡為郡守。

對於這個舉薦,將作少府章邯,治粟內史王戊等人紛紛贊同,最後在趙佗奏稟皇帝後,將蒙毅送到了張掖郡當郡守,去治理那裏的月氏人和羌人。

蒙氏之後,楊氏的楊熊是趙佗好友,辛氏因昔日辛梧的關系和趙佗多有往來,並非敵手。李氏的李信就不用多說,唯有馮氏因為有女子嫁給文通侯李於的緣故,和趙氏有些不睦。

但馮氏的當家人馮去疾是個老江湖,知曉分寸,有他在,馮氏並沒有露出敵意。

王綰、馮去疾年歲已大,沒了多少銳氣,為了家族著想,盡量避免和趙佗沖突,使得整個秦國朝堂徹底成了趙佗的一言堂。

他說一,沒人說二。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趙佗並沒有理睬陳平、酈食其,甚至黑臀、鐘離眛等人的勸進之說,他只將心思放到國家大事上,認真的革除舊弊和進行創新。

秦三世三年,因為沒有了李於等法家門徒的阻撓,趙佗的諸子學室計劃順利在天下推行,狠狠收了一波天下士人之心。

除了法家門徒外的所有士人,皆言鎮國侯開明,願意傳承諸子學問,乃是世之賢臣。

諸子學室的推廣,培養出了一批知識分子。

其中的佼佼者被舉薦成為官吏,剩下的人也各有出路,比如一些人就在政策激勵下,胸懷壯志前往蠻夷地區進行文化宣傳,好換取資歷,以獲得更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