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革弊

“大秦當今共有兩件大事急需解決,一是王將軍率師西征烏孫已近三年。”

“烏孫狡詐,避戰而逃,致使我軍遲遲不得建功,然此事關乎我大秦國威,不可輕罷,只能一直打下去。”

鹹陽宮中,新繼位的二世皇帝正與右丞相趙佗研究著秦國現在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王離率軍打烏孫,已經兩年多,快三年時間了,至今尚未有結果。

倒不是王離的能力不行,而是烏孫人吸取了之前匈奴和月氏被秦軍擊破的經驗,面對王離大軍征伐,直接不戰而逃,讓秦國大軍屢屢撲空。

烏孫本就是行國,他們這種四處遷徙的遊牧民族,沒有城池要害需要把守,故而跑的毫無心理負擔。

秦軍麾下雖有部分月氏、匈奴的附庸軍,但這些外地人同樣不清楚當地的地理環境,在這方面差了烏孫人一籌,使得追擊難以建功,讓這場戰爭曠日持久。

吳孫子言: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秦軍跨數千裏而攻烏孫,現在面對就是這種情況。

久戰無功,師老兵疲。

同時數千裏的物資轉輸,沿途所用民夫眾多,損耗的糧草軍械更是難以計數,並不比趙佗征百越的消耗小。特別是兩場戰爭一起打,極大的消耗了秦國的國力,讓好不容易充盈起來的府庫日漸枯竭。

始皇帝在的時候,因為性格剛強,不可能容忍區區一個烏孫小國搶了他的商隊,殺了秦國使者還能逍遙法外。

殺我秦使者,雖遠必誅!

縱使烏孫之戰是個坑,始皇帝也要義無反顧的跳進去,不惜一切代價誅滅此塞外邦國,這是帝王的尊嚴所在。

始皇帝在天保台上對趙佗所言的四大憾之一,就是不能親眼目睹烏孫昆莫懸首鹹陽,復仇之心可見一斑。

只是始皇帝已經故去。

二世皇帝接掌的秦國看上去強盛威武,實際上隱患眾多,府庫糧秣將要耗盡,軍隊遠征不休,黔首庶民生怨,這就是個巨大的問題。

他想要這個帝國安穩下去,就必須要解決。

“烏孫之戰當罷,否則大秦財政將會枯竭,士卒叫苦,黔首疲勞,如此下去將有損國本。但此事關系到大秦之威,又不當罷。”

趙佗的看法和扶蘇基本一致,並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

“可以先帝崩殂為由,命我秦軍將士回師守喪。同時將新奪取的烏孫地交給一部分匈奴和月氏人,命他們繼續征伐烏孫,以金錢財貨懸賞烏孫人的首級,以此為餌,使這些蠻夷相互征戰殺戮。”

“如此烏孫之戰在名義上依舊進行著,並無忤逆先帝的意思。我大秦日後只需對蠻夷賞賜就能攻打和削弱敵人,遠比直接派大軍要劃算的多。先穩定住國內局勢,待到天下休整數年,國力充沛時,再緩圖烏孫與西域之事。”

扶蘇撫掌而贊:“鎮國侯不愧是兵法大家,這個以胡制胡之法,確實比從我大秦派軍前去征伐烏孫要好的多。朕明日便在朝堂上宣布此事,命王將軍收兵歸來。”

“陛下英明。”

趙佗誇了一句。

秦國這幾年打下的地方太大了,東邊的朝鮮,北邊的河套、陰山,南邊的百越,西邊的月氏全都是空地。

秦國的移民速度跟不上,打下再多的烏孫地盤也是無用,只能空置著,等到秦軍撤離後照樣會被烏孫人奪回去。不如將這些新征之地賞給月氏人、匈奴人,讓他們去和烏孫狗咬狗,雙方相互消耗。

這樣一舉多得,既能攻打烏孫,還能消耗月氏和匈奴兩條狗的力量。

“胡人皆寡廉鮮恥之輩,在用文化和經濟同化他們的時候,也要適當的消耗他們的力量才是。”

解決完烏孫之事後,趙佗提到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他一直心憂的百越。

首先他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凱旋後,就向始皇帝表明南征軍將士思歸家鄉,心生怨言的事情,始皇帝已經同意了他減少南方駐軍,及輪換將士的請求。

但相比這個,往百越移民才是個大問題。

徙天下罪人、賤民十萬戶,以實嶺南之地,這件事已經完成了大半。

按照始皇帝和李斯等人的計劃,這只是一個開始,後續還有第二波移民,他們要用秦人將嶺南同化,讓那片土地徹底成為秦國不可分割的疆域。

“根據南海郡、桂林郡、閩中郡等地郡守以及駐軍將領的消息,我秦國如此大規模徙民南下,已引起南方越人恐慌,且雙方多有沖突,乃至流血發生。若是放任此事下去,百越恐有叛亂的風險。”

趙佗臉色嚴肅。

這話是真的。

越人和諸夏不同種,文化傳統也是天差地別,對秦國沒有絲毫認同感,他們本來就是靠著武力強行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