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校園足球報告一:胡立新和他的南城小學(第4/4頁)

“所以我的球隊不起高球。起高球沒什麽意思,林老師你可以想一下,當足球被踢上天的時候,場上球員都在幹什麽?是不是除了落點附近的一兩個球員之外,其他人都暫時成為了觀眾?這樣的踢球方式能夠鍛煉到的人極其有限。我們采用傳控來教小孩子踢球,因為傳控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的你傳球我接球。只有這樣,才能讓所有球員都參與到比賽中來,就算是無球球員也需要時刻保持關注,隨著陣型一起移動……林老師你知道,前段時間我去了一趟西班牙。”

林學義點點頭,這事兒大家都知道了,胡萊邀請自己的父母去現場看歐冠決賽,電視轉播還多次給到他們鏡頭呢。

“在那邊我去看過幾次他們本地十歲以下球隊的訓練和比賽。讓我大開眼界。我就只說一個細節:在一場比賽前的熱身中,雙方球隊進行傳球熱身時,都是四名球員組成矩形站位來互相傳球的。而我們國內這個年齡段的球隊,賽前進行傳接球熱身時,一般都是兩名球員互相傳遞。頂多加一點跑動方面的互動,比如我把球傳給你,同時也跑向你,你接球後再把球傳給我身後的隊友,同時也跑過去,完成換位。”

胡立新連比帶劃描述道,林學義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然後胡立新就問他:“那你覺得這兩種熱身哪種更好,為什麽?”

“呃……好,應該肯定是歐洲的更好。至於為什麽……”

林學義還在想為什麽的時候,胡立新已經替他說出了答案:

“因為相比於我們球隊兩點間的傳球,歐洲球隊矩形傳球可以更好的模擬比賽。兩點間的傳球無論是單純把足球傳給對面還是結合二過一,都只是一個非常機械的配合,球員幾乎不需要調動任何主觀能動性。而在矩形傳球中,球員潛意識裏會具備一個進攻方向和寬度的認知,並且可以把地面上的標志碟當做防守球員來進行不同的跑位模擬比賽中的接應,從而產生更多的進攻選擇……”

胡立新這麽一說,林學義就懂了:“就相當於是一維和多維的區別,一維只有一個方向,多維則具備上下左右前後多個空間維度。多維要復雜,但多維生物天生就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中,具備更復雜的思考能力。而一維生物因為只需要考慮一個方向,它們自然也不會存在更復雜的思考能力……”

胡立新點頭:“所以歐洲球隊在熱身的時候就非常注重和比賽相結合,於是他們的熱身效果也更好。說回到基本功。我們的基本功訓練就像是這種賽前熱身一樣,簡單機械的重復,從不考慮實際運用場景。這樣的基本功練再多有用嗎?我們的球員是技術不好嗎?你讓他們在無幹擾無對抗的情況下做示範動作,一個十八歲的青訓球員都能給你做的很完美,但一到了比賽中,遇到對抗和壓迫,就失誤頻頻。然後把問題歸咎於技術不好,回去繼續這種機械的練技術……一個病人手指尖發麻,其實是頸椎問題壓迫神經導致的,醫生卻只治病人的手,那怎麽可能治得好呢?暫時治好了,過段時間肯定又會復發。

“所以我的球隊不做簡單機械的基本功訓練,所有的技術訓練都要結合實際運用場景進行。一方面是貼近實戰,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保持樂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樂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以前總把足球訓練搞得很艱苦很嚇人,好像不苦就不能鍛煉人,不吃苦就不能成才一樣。天天一萬米,繞著球場跑二十多圈,體能就練好了嗎?不是一樣在比賽最後幾分鐘讓人家‘黑色三分鐘’?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體能不是這麽練的,可是在技術上,為什麽卻還是堅持以前的觀念呢?”

面對這樣的質問,林學義回答不出來。

他只能假裝思考的樣子,然後把目光投向訓練場。

四支球隊把球場平均分成四份,同時進行著訓練。

有球隊正在進行隊內比賽,他們嚴格遵循教練的指示,把足球控制在腳下和地上,小球員們在場上來回奔跑,不斷吆喝著要球。

而在他們隔壁的場地上,小球員們則在教練的帶領下做著搶圈遊戲,歡聲笑語不斷響起。

傍晚的斜陽灑在球場上,綠草變黃,人影綽綽。

不知為何,這一幕竟然讓林學義看出了“田園牧歌”的景象……

他本來只是想來這裏蹭世界杯和胡萊的熱度,讓自己的選題能夠在網站中露個臉。

現在他卻隱約覺得事情的發展已經偏離他最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