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校園足球報告一:胡立新和他的南城小學(第3/4頁)

還好今天的胡立新並不需要他接話,而是繼續說道:

“我年輕那會兒接受足球訓練,就花了大量時間在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訓練上。那個時候教練還告訴我們,學習足球要循序漸進,先把基本功練好,再練其他的。把技術練好,再練戰術,先把這個簡單的戰術套路練好,再練稍微復雜一點的戰術套路……就這樣一步一步的來,最終就可以達到出場比賽的程度了。”

胡立新繼續說。

“當時全中國都是這樣練的,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麽不對的。這怎麽可能會不對呢?基本功都不紮實,就像是還沒學會走,就想飛了,怎麽可能,對不對?”

林學義條件反射地點點頭。

“等到比賽了,在球場上出現了傳接球失誤,教練就會批評說基本功沒練好,不夠紮實,還要練。我們也都覺得是自己平時訓練不刻苦,於是回去使勁練,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裏練,哪怕受了傷也不能停,繼續練——當時有很多因為訓練受傷而提前退役的人,大家只覺得他們是太倒黴了,卻從沒想過為什麽會這樣。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那是因為不科學的訓練。但不科學的訓練方式何止是在受傷時還要訓練?”

林學義覺得自己的三觀遭到了巨大的沖擊,他沒忍住小小地反駁了一下:“可是胡指導。我們以前雖然也沒進入過世界杯,但在亞洲的表現還是可以的啊……如果我們的訓練水平真像你說的那樣,又怎麽可能……”

胡立新笑道:“四五十年前的足球是什麽水平?三十年前,一名球員在比賽中跑到一萬米就已經是頂級表現了,而現在球員在比賽中的平場均跑動距離是一萬一千米。我說句不好聽的話,以前的足球和現在的足球簡直就不是一個運動。以前的足球比賽節奏慢,跑動少,靜態訓練往往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可現在足球飛速發展了這麽多年,我們的訓練卻還是遵循以前的路子,這怎麽行呢?”

“但胡指導,現在我們的中超俱樂部訓練理念也在向歐洲的先進理念靠攏……”

“對,沒錯。我們的中超俱樂部可以花錢請來歐洲的教練,他們則帶來了在歐洲的足球理念。但問題出在最基層的青訓上。林老師你是一個記者,去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種各樣的球隊和人,那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國家的足球呈現出一種倒掛現象——越是頂級的球隊,訓練水平越高,理念越先進,而越是低級、基礎的訓練水平就越落後。乍一聽好像也沒錯,因為訓練水平低、理念落後,所以水平才低嘛。但這不對。”

胡立新搖頭道。

“青訓是一個國家足球的根基,就跟蓋大樓的地基一樣。這麽重要的部分卻采用最差的材料和最敷衍的施工態度,那建好的地基能夠支撐起幾層樓?按理來說,青訓作為一個國家足球大廈的地基,應該采用最先進的理念來培養人才。可實際情況呢?足球青訓的教練工資待遇怎麽樣?有沒有接受先進足球課程培訓的途徑?能不能跟得上現代足球發展的潮流?他們自身的水平怎麽保證?很多地方的青訓工作真的只能依靠青訓教練個人的熱忱,但是這種個人愛好又能支撐多久?

“所以在小學時代,你就能看到那些打著長傳沖吊和比賽跑步的球隊在場上贏得比賽。然後大家都認為這樣是正確的,就應該這樣教。為什麽會這樣?因為這樣對於教練來說最輕松。教得輕松,還能贏球,家長高興,孩子高興,學校也高興,多好啊。”

胡立新雙手一攤,語氣中帶著些許譏諷。

“所以我的球隊不起高球。起高球的話,贏球多容易?尤其是十歲以下的比賽,因為場地小,沒有越位。只要選個身體壯實的前鋒埋伏在對方門前,後場直接向對方門前開大腳就行。因為這個年齡的門將力量不足,體重很輕,很難控制住飛了十幾米的空中球,脫手失誤是家常便飯,前鋒等在門前撿漏就能進很多球,輕松贏下比賽。

“就算是U12、U13這樣有越位規則的比賽,由於要保持陣型緊湊,所以身後都會有大量空間,進攻的時候只要往前開大腳就行。同時為了不讓門將出擊控制球,還可以把球往兩個前場邊路踢,然後找速度快的前鋒追著足球跑就行……你看,小學階段贏球就是這麽簡單。

“但是這樣的訓練對球員真的好嗎?現在他們是可以依靠身體上的優勢暫時贏得很多比賽的勝利,獲得樂趣。可是隨著年齡增長,當他們的力量優勢越來越不明顯,甚至已經沒有之後,這樣還能贏嗎?沒有培養出正確的閱讀比賽能力,靠身體又贏不了球怎麽辦?退出?不踢了?我們花費那麽多金錢和精力在小球員身上,最後培養十年中途而廢,成為足球運動高淘汰率的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