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天晴了,雨停了,他又行了

該說不說,冀州南部這些地區的主官們其實一開始是想要和地方豪強大族們好好談談這個事情,爭取和平解決的。

雖然第三帝國如今的官吏有很多是劉備自己培養出來的,但是畢竟時間比較短,盡管經過了一系列的政治清洗和“任人唯親”,但整個第三帝國的統治集團還是有差不多一半的官吏是第二帝國的舊官吏。

這些人在廣義上都能屬於老官員派系,和劉備自己培養出來的新官員派系有較大的思維模式上的不同。

劉備帶出來的人那身上自然打上了抹不掉的劉備的烙印,那是鬥天鬥地誰也不怕,天王老子來了都能朝他吐口唾沫。

但是對於老派官員們來說,比起鬥爭,肯定更習慣於協商解決問題。

談,都可以談,有什麽問題是不可以談的?

只要談,就能解決問題。

不要打打殺殺,打打殺殺的一下子撕破臉皮了,對大家誰有好處?

別搞零和博弈那一套,咱們要講一個合作共贏。

比如擔任渤海郡守的蔡邕和擔任趙國相的服虔,那都是老牌大儒了,劉宏去世不久之後出任的地方官職,至今也五年了,和地方上的關系也處的不錯。

劉備覺得他們做的還可以,所以暫時沒動他們,這一次也是想考驗一下這些老學究們,看看他們是不是有點做事情的本領,能不能適應第三帝國的鬥爭形勢。

他們比較早得知了度田令的消息,在政務大會的時候,劉備就和他們透了底,讓他們有個準備,而且冀州南部這幾個郡國因為地位特殊,劉備也是較早的給他們布置了滿員的郡國兵。

連安排過去的郡國兵都尉都是軍隊裏比較有經驗的老軍官,絕對能帶幾千人幹仗的那種。

屬於說皇帝給你們撐腰做靠山,把排面拉滿的那一種。

蔡邕和服虔大概也是覺得自己排面拉滿了,有底氣了,所以覺得應該可以和地方勢力談一談和平解決問題了。

繳稅就繳稅,無非是多出一筆錢,之後你好我好大家好,日子該怎麽過還是怎麽過,總比打打殺殺要好,看看當年限奴令,反抗的人都死了,順從的人都活下來了。

反正蔡氏家族和服氏家族在他們兩人的打點下已經決定順從度田令了,反正他們的家產規模也不大,在官員隊伍裏也不算是第一梯隊的選手,繳稅就繳稅,官還是有的做。

但是冀州本地勢力不這麽看待問題。

他們覺得他們在之前的種種事件中已經很給劉備面子了,已經給了劉備足夠多的利益,他們自己都損失了不少利益了。

比如限奴令時期,為了應對劉備的需求,他們可是聯合起來交出了一大批奴仆給朝廷交差,那可是實實在在的損失了一大筆的利益,這筆利益難道什麽都不算嗎?

結果現在劉備還要他們割肉,居然讓他們繳稅?

發家致富之前就要繳稅,發家致富之後還要繳更多的稅,那我不是白發家致富了?

蔡邕去談判的時候,談判對象就和蔡邕算了一筆賬。

以他家族總數超過十萬畝的土地額度,還有當前的平均收成,再加上目前各類農業生產的支出和儲存成本、運輸成本等等,如果按照劉備規定的稅率,他家種田就不能賺錢了。

得賠錢!

種田還要賠錢!

我花了那麽大心思去種田,為了種植糧食,結果還要我賠錢!

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蔡邕連連搖頭,勸他們再仔細的算一筆賬。

別想著保留那麽多土地啊,要那麽多土地幹嘛?將一部分土地用市場價格賣給官府,這樣又能賺到賣地的錢,剩下的土地還能保證盈利,這不好嗎?

土地規模小一點的話,獲得的收益是比之前高的,要交的稅款是比之前少的!

雖然賺得比以前少,但是你們已經很有錢了,還有什麽可擔心的?

於是對方的談判代表就黑著臉請蔡邕離開了。

老子從來就沒交過稅款,這年頭誰交稅啊?你還有臉說我交的比以前少?

談判陷入僵局,蔡邕和服虔用自己多年大儒、海內名士的一張老臉去談判,得到的回應居然是——天子已經變法,儒家已經不能獨尊,所以你們的老臉不值錢了已經!

這誰受得了?

蔡邕脾氣算好的,只是拂袖而去,將此事上報給朝廷,請朝廷稍微了解一下這裏頭的事情,看看接下來該怎麽做。

服虔當場就和一個“十年老友”撕破了臉皮,絕交了。

盡管如此,蔡邕和服虔還是不想率先動手,盡管各方消息顯示他們轄區內的諸多家族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但他們依然不認為這些豪族真的就敢於和劉備那天下無敵的軍隊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