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節 析考課柴馮論改革(第2/2頁)

這就導致了庸官平官盛行,因為守這一格除了上司的評價外,更多地來自地方士紳的評價,這就導致了多做多得罪人,不做不得罪人,甚至和地方豪棍沆瀣一氣,左右官聲,以達到升遷的目的。

“唔,看來你是怨氣頗多,也有些想法啊,說一說吧,我也想聽聽你對吏部和都察院的考課有什麽見解。”柴恪來了興趣,對方直接戳到了自己管轄事務的要害,他當然要好好聽一聽,看看對方有什麽高見。

“當下地方上考課最重守和年,年不說了,熬就是了,守以官聲為主,但官聲掌握在誰手裏,除了上官,就是地方士紳,但要做事情,免不了就會有利益糾葛,就會引來攻訐,可論理政和才也應該發揮用處啊,但吏部和都察院對這兩點沒有足夠細致詳實的考課規則,難以明確,所以無法達到其考課的真正目的和意圖,這是最大的弊病,可能吏部要說,這政最難考,可能一項政事需要三五年才能見出功效,又或者怎麽來評判這項事務做得如何,吏部也不是行家,修路架橋,修渠屯墾,花費多了,急於事功,種種可能都存在,這些怎麽來判斷?……”

馮紫英說得很詳細,娓娓道來,連續舉了好幾個例子,聽得柴恪也是連連揚眉,頗為認可。

“紫英,你說的都頗有道理,但你也應該清楚,吏部統管整個大周考課,都察院只是協助,這樣龐大的一項工作,單靠吏部這些人是很難做到的,而且如你所說,這種專業性質更強的事務,吏部官員很難做出判斷,只能聽取這些官員上司的意見,而這些官員上司很多和下級官員可能牽扯利益或者感情傾向,這也讓吏部的人更難以抉擇,選擇同意這些上司們的意見,那吏部考核幾無意義,成了走程序,如果吏部想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來進行分析判斷,自身又難以做到,……”

柴恪也談了吏部的難處,也是實打實的。

馮紫英也認同柴恪提到的這些難處,“柴公所言亦是在理,那麽明知道這裏邊有許多弊端,那麽吏部就應當考慮如何來改革這些考核制度,改良,優化,調整,讓其更合時宜,而不能這樣聽之任之得過且過。”

柴恪苦笑,“紫英,說易行難,咱們在這裏探討簡單容易,但是要具體到如何來修正改良,就是一項龐大繁雜的事務了,不是你我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說說就行,涉及到太多方面了,尤其是你提到的政、才這兩項,幾乎遍及地方官員所有工作事項,不好辦啊。”

“柴公,正因為復雜難為,才更是要去做,這可以說涉及到整個朝廷至上而下的官府體系運作效率,而且以我之見,原來朝廷就地方上事務考核內容上既不全面,也已經落後於時代,對調動官員們的積極性和辦事熱情很不利,應該根據當下發展情況,重新做一次全面的梳理細化,這樣能夠更精準細致地將我們地方上的各項事務羅列出來,也能更準確地對官員們的政績做出評判。”

馮紫英的話在柴恪的預料之中,這一位素來言不輕發,發必有物,敢於這麽提出來,只怕也是早就經過深思熟慮了。

“既然你有此意,不如這樣,你手書一份條陳上來,我先看看,咱們再來商議,如果合適的話,我可以將你的意見交與存之,提交到吏部進行探討,最後根據情況來確定下一步打算。”

柴恪並無意貪沒馮紫英的功勞,甚至還有意給馮紫英更多展示機會。

“柴公,你就這麽信任我?”馮紫英笑了,對柴恪,他還是很信得過的。

“成不成還言之過早呢。”柴恪也笑了,“不過你說的這些我也考慮過,但始終沒有一個頭緒,今日聽到你談的,倒是有些豁然開朗,你好好準備一下,要拿就拿出一個像樣的方略出來,我可是很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