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蘇軾(第2/6頁)

【而後宋神宗一錘定音道:“李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

眾唐人:"……"

臉呢?就這麽自信?!

唐朝李世民時期。

聽天幕說到這裏,李世民和幾位大臣也是驟然間有些沉默。說李白有蘇軾的才氣,卻沒蘇軾學識廣博?

他們的詩仙李太白可是能作出《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近酒》,《行路難》那麽多首千古佳作來的!

你宋神宗倒是真敢說!

【蘇軾有多博學?客觀來說,在寫詩方面,蘇軾和黃庭堅並稱為“蘇黃”,在寫詞方面,蘇軾又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而在散文方面,蘇軾又和歐陽修並稱為“蘇歐”,同時他們也還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二的文人。】

【還有在書畫方面,蘇軾和黃庭堅,米芾,以及蔡襄並稱為“宋四家”,除此之外,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可是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另外兩個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了。】

【所以可見蘇軾在詩作,詞作,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可堪一絕。】"喔?如此聽著,這位蘇軾可當真是強悍。"

劉徹純屬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尤其看這唐朝人和宋朝人爭辯得越發激烈,若不是一發言就自動顯示身份姓名,他可真想親自上個場,也發表一下看法才行。

嘖嘖,這會兒提到李白和蘇軾,將兩者相提並論,竟是爭辯的更厲害了。唐朝那邊多是不服的。

哪怕天幕說了這蘇軾的諸多“並稱名號”,也依舊無法說服太多唐朝人。倒也是,畢竟這文人要拿作品說話。現在這蘇軾的詞作可都還沒出來呢,也不知究竟會優秀到何種地步?

【唐宋八大家裏面都有誰,大家還記得嗎?】>【這裏面可是有三位姓“蘇”的,即蘇軾,蘇轍,還有蘇洵。】

【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轍是蘇軾的弟弟,是的,這一家父子三人,可都是宋朝的大文豪,並且合稱為“三蘇”。】

【有這樣的家庭氛圍,蘇軾年輕的時候可也是年少有為,而且早早就跟著父親還有弟弟一起,去到都城開封要參加當時的科舉考試,並且在當時還發生了一件趣事——】

【據說那一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而那時的宋朝科考不是糊名制度嗎,然後歐陽修見到蘇軾的文章,簡直驚為天人,但歐陽修卻以為這章試卷是自己的弟子曾鞏的,也就是同為唐宋八大家的曾鞏。】

【於是為了避嫌,歐陽修就給了這張試卷第二名的成績,結果最後才發現,這張試卷的作者,竟然是年紀輕輕的蘇軾。】

【不過也是因為此,蘇軾結識了可以稱得上是他伯樂的歐陽修,還稱歐陽修為自己的老師,而歐陽修也很賞識蘇軾,並且因為歐陽修為蘇軾的宣傳和造勢,這使得蘇軾一下子就在當時的宋朝文壇出了名。】

秦王宮。

嬴政一邊閱覽在他的提問之下,那不斷湧現出的答案,一邊聽著天幕之言。聽到這裏時,就不由得搖了搖頭。

這開端簡直莫名的熟悉,一開始仕途仿佛很順利的樣子,那接下來……

【歐陽修的《梅聖俞詩集序》中出現過一句話——"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這句話演變出的一個成語叫做“窮而後工”,放在詞上,也可以說是“詞窮而後工”。】

【也就是說當時的文人認為這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詞就寫得越好,所以按照這個定理……在宋朝文壇上是“大神級別”的蘇軾,可想而知他的仕途有多坎坷和跌宕起伏了。】

正準備進京趕考的蘇軾:"……"

心情復雜,極度復雜。

蘇轍挨在兄長身邊:“那我們還去嗎?”

父親蘇洵背著手,教訓兩個兒子:“去,為什麽不去?有天幕之言,一些事不就可避免了嗎?”蘇轍:“可天幕說‘詞窮而後工’誒,為了兄長以後在文壇上的地位,要不然還是不——”話還沒說完,後腦勺就被蘇軾給拍了一下子。>

蘇轍頓時笑起來,拍著兄長肩膀:“好的好的。”"不管怎麽樣,兄長都是這個!"然後朝著蘇軾豎起了大拇指。

被弟弟如此調侃,蘇軾立即又要去拍人。兩人到底都年輕心態,對天幕所說擔憂影響不大,心態竟還都不錯。

蘇洵在旁邊看著搖了搖頭,然後自己再認真繼續聽下去——

【提起蘇軾的仕途坎坷之路,和當時的“王安石變法”是分不開的,因為關於“王安石變法”,我們先前也提到過,有學者認為,蘇軾總體上也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不過他反對的是這變法太急了,認為應該循序漸進才是。】

【也因此,蘇軾對於“王安石變法”究竟是反對還是中立,沒有太明確的界限。